民信生托-ZX1271号·重长庆寿非标的简单介绍
清 · 花卉纹八角形玉盘考古发掘资料显示,玉石饰品起源很早,从远古社会开始,耳饰与项饰、腕饰等就已成为原始先民美化生活民信生托-ZX1271号·重长庆寿非标的物品,是人们对美的追求的见证。今天就让民信生托-ZX1271号·重长庆寿非标我们一起来欣赏,古代玉石之美。
Vol.1
唐代618年~907年
隋唐时期的汉族女子,受“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文化影响,穿耳洞的并不多。但当时唐朝的社会风气开放,对于异域文明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因此整体来看,唐朝的服饰特点较为开放,不拘一格,兼收并蓄前朝、域外之服饰特征,时尚感极强,堪称唐朝文化繁盛的真实写照。
袁不约在《长安夜游》中有诗云“长乐晓钟归骑后,遗簪堕珥满街中”,其中的堕珥便是耳环。唐代实行宵禁制度,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天开放宵禁,其中上元节便可以夜游长安。夜晚的长安格外热闹,游人如织,妇女的耳饰和男子的发簪被挤落满地。
上图这对唐代的金钩耳环上,坠着三粒绿松石珠,间焊多排金粟,元素简约。在当时,吐蕃地区非常喜欢用绿松石来制作首饰。
上图为唐代金属器,耳坠穿环与坠饰相衔接处镶2粒珍珠,坠饰镂成空心花球状,底部垂挂宝石一串。现收藏于扬州博物馆。随着唐代经济的发展和工艺的提高,世俗审美逐渐占据上风,世人对于美的追求更加自由。耳环这种备受少数民族偏爱的美丽首饰,因其形制美观,逐渐被汉族妇女们所接纳。
Vol.2
宋代960年~1279年
李渔在《闲情偶记》中说:“一簪一珥,便可相伴一生”,意指女子日常生活中,有一两件做工精细、工巧别致的簪子与耳饰为自己做适当的修饰就足矣,由此可见,耳饰是女子装扮妆容,增娇益魅的首选饰物。当时,宋代女子饰品的耳饰:雅而世俗,俗而富贵,皆是宋的时代特色。
镇江丹徒县蒋乔宋墓出土莲花生金耳环,站在荷叶上的一个童子,下著格子裤,头顶荷叶帽,细金丝弯成波浪的帔帛垂在两边,手中捧着花叶下覆的一个花盘,盘心有细孔,当日或系珠宝。下部坠饰是用天然水晶雕刻成的一对带叶折枝寿桃。
Vol.3
元代1271年~1368年
元代是蒙古族建立起来的政权,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元代上承辽、金、宋等多民族国家,耳饰在制造风格上,有着明显区别于汉族耳饰的优雅精致,散发着少数民族豪放的气息,加上深受不同民族审美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上图为青玉镂雕鹿鹤纹带饰,元,长8.5厘米,宽7.2厘米。带饰玉色青白,有较多的玉皮色及染色。椭圆形,分为上下两层,下层为圆环,上层为镂雕图案。图案下部为山石流水,生有松、竹、灵芝,左侧有一龟,伏于荷叶之上,口吐烟云,右侧一猴于松树上。松树下有雌雄二鹿,雄鹿回首昂视,雌鹿低头似欲饮水,一鹤飞于松梢。除了带饰,在元代的耳环上经常能看到镶嵌着未曾精细切磨的宝石。其中,绿松石出场频率最高。
为了能镶嵌更多的宝石,当时流行着一种滴珠式耳环。这种耳环的主石周围用黄金围绕包镶着众多宝石,整体造型呈水滴状。由于这种镶嵌宝石的方式不是特别严谨,导致如今出土的耳环中,大多数都出现了宝石脱落的情况。
Vol.4
明代1368年~1644年
明代金银饰品的风格与前代相比,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一改宋元金银首饰的草根本色,雍容华贵,宫廷气十足,工艺上也有极大创新。
上图金链玉双体鸟形坠出土于顾氏家族墓M4,墓主为御医顾东川的夫人。双鸟连体并立,管钻圆眼,翅羽上刻斜线纹和菱格纹。背穿天地孔,内穿金链,出土时与折扇轴头相连。据明万历高濂《遵生八笺·燕闲清赏笺·扇坠》记载,明代晚期赏玩扇坠之风流行,本器玉质洁白,做工圆润,为赏玩佳品。
在首饰上镶嵌珠宝的工艺,也在明代达到了高峰,所嵌之物除贵重宝石外还有水晶、玛瑙、珍珠等,色彩斑斓,尽显雍容华贵。上图这对明代的耳环,造型为一串葡萄,上面用红、蓝、绿宝石镶嵌出果实累累的葡萄纹饰。整个耳环造型简洁,金的部分闪耀着明亮的光泽,和红、蓝宝石坠子交相辉映,斑斓炫目。
Vol.5
清代1636年~1912年
清代的制金工艺在继承明代传统技法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点蓝 ”“点翠”新工艺,而且镶嵌的宝石种类更加丰富。
这朵花形状为圆形,金色大气的质底托上镶嵌了各种珍稀珠宝。中心最为吸睛耀眼的是一颗很大的祖母绿宝石,外围周边镶嵌了两圈各色小颗的祖母绿与红宝石,每圈都刚好用了15粒宝石,宝石都是随机形状。
上图中的清代耳环,由翡翠环、珍珠、钻石组成。顶部由九颗钻石组成一个菱形,下由一根线串连一粒珍珠,珠下连翡翠环,在环的上边镶嵌一个金色的蝙蝠。
上图中的清代白玉耳环,润洁、清丽,雕工更是精湛。环于耳垂,虽不像长坠款耳环般摇曳生姿,但是也能衬托出女性的恬静、素雅之美。
文字|中维质检图|来自网络
「本期互动话题」
民信生托-ZX1271号·重长庆寿非标你最喜欢哪个“朝代”玉石民信生托-ZX1271号·重长庆寿非标?欢迎评论区唠唠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