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煤电股吧,郑州煤电今日股评
一、 本周要点
沈建光(京东集团首席经济学家):复苏消费,需打破两大“负向循环”
改变消费持续低迷,财政政策是关键。除了减税降费外,需增加中央财政的一揽子促消费政策,打破两大“负向循环”对消费的压制。负向循环一:“企业困难—就业恶化—收入放缓—消费低迷”。首先,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其次,结构性失业问题凸显。就业恶化导致收入放缓,制约消费回暖。服务业、中小企业景气度不佳,互联网等行业持续出现裁员消息,二季度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将出现明显下滑,从而对消费造成负面冲击。负向循环二:“预期转弱—居民去杠杆—消费低迷”。伴随就业和收入预期转弱,居民去杠杆特征逐步显现。一方面,今年前五个月居民新增贷款13318亿元,是近十年来新低。另一方面,今年前五个月居民新增存款78561亿元,创历史新高。居民部门趋势性收缩杠杆对消费的影响值得警惕。打破两大“负向循环”对消费复苏的制约,需要财政金融齐发力,出台一揽子促消费政策,比如全国层面普发面向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券、大规模开展家电手机等.下乡和以旧换新,同时借助金融科技强化消费金融服务。
邵宇(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周期错位、货币退潮与资产配置
权益和固收方面,根据最新“六维打分-宏观面”的结果,权益好于债券。在权益内部,小盘好于大盘,成长好于价值;且这一打分结果和配置建议能与资金面和中观面形成交叉验证。大宗方面,基于美国经济状态对大宗商品打分的结果显示,黄金分值从5月开始上升至-1,主因是美国实际利率上行开始放缓,未来黄金得分有望进一步上升;原油分值为-0.5,随着西方主要经济周期下行,需求会进一步收缩,原油得分预计会进一步下降。值得注意的是,供给侧的不确定性仍然存在,是模型之外的因素。
二、 经济前瞻
沈建光(京东集团首席经济学家):复苏消费,需打破两大“负向循环”
改变消费持续低迷,财政政策是关键。除了减税降费外,需增加中央财政的一揽子促消费政策,打破两大“负向循环”对消费的压制。负向循环一:“企业困难—就业恶化—收入放缓—消费低迷”。首先,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其次,结构性失业问题凸显。就业恶化导致收入放缓,制约消费回暖。服务业、中小企业景气度不佳,互联网等行业持续出现裁员消息,二季度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将出现明显下滑,从而对消费造成负面冲击。负向循环二:“预期转弱—居民去杠杆—消费低迷”。伴随就业和收入预期转弱,居民去杠杆特征逐步显现。一方面,今年前五个月居民新增贷款13318亿元,是近十年来新低。另一方面,今年前五个月居民新增存款78561亿元,创历史新高。居民部门趋势性收缩杠杆对消费的影响值得警惕。打破两大“负向循环”对消费复苏的制约,需要财政金融齐发力,出台一揽子促消费政策,比如全国层面普发面向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券、大规模开展家电手机等.下乡和以旧换新,同时借助金融科技强化消费金融服务。
郭磊(广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PMI:大宗调整叠加疫情反弹带来去库加速
第一,7月制造业PMI为49.0,低于前值的50.2;非制造业PMI为53.8,低于前值的54.7。仍低于预期。第二,主要分项均没有例外,供给端,需求端,库存端,价格端),预期端有不同程度回落。第三,大宗商品价格调整带来的上游去库存加速可能是背景之一。第四,这一逻辑在需求端的助推包括两点,一是散发疫情的升温。二是地产销售的放缓。这两种情况的出现可能会导致企业短期判断再度转谨慎,和供给逻辑下的库存调整形成共振。第五,往8月看,导致经济放缓的三种力量有较大概率有所缓和。第六,8月经济能不能再度环比回升比较关键。第七,7月PMI数据的亮点依然在建筑业,建筑业PMI上升2.6个点至59.2。今年宏观经济政策的特征之一就是用基建去弥补消费的缺口,年中政治局会议延续这一基调,关于财政和基建相关的表述就包括“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支持地方政府用足用好专项债务限额”、“用好政策性银行新增信贷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基金”、“支持中西部地区改善基础设施和营商环境”等。
管涛(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有效扩大国内需求,投资和消费一个都不能少
今年我国经济复苏仍表现为外需恢复强于内需,投资恢复强于消费,但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没有想象的那么强。如果消费起不来,仅仅依靠扩大投资,恐短期效果有限,长期还可能形成新的产能过剩。 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实际同比增长2.5%,其中,一季度同比增长4.8%,二季度增长0.4%。“7.28”中央政治局会议认为,当前经济运行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要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做好自己的事。会议提出要巩固经济回升向好趋势,着力稳就业稳物价,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力争实现最好结果,同时强调宏观政策要在扩大需求上积极作为。“7.29”国常会议指出,要抓住当前重要时间节点,巩固经济恢复基础。会议强调要综合施策扩大有效需求,推动消费继续成为经济主拉动力。消费是收入和收入预期的函数。促消费的关键在于保持稳增长、保市场主体稳就业的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尤其要加大对受疫情和政策冲击较大的服务业的帮扶或纠偏力度,加强流动性支持和改善偿付能力的措施“双管齐下”。如果消费起不来,仅仅依靠扩大投资,恐短期效果有限,长期还可能形成新的产能过剩。
张明(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副所长):全球化退潮
一方面,随着五月下旬国内经济稳大盘会议的措施逐渐生效,国内经济已经出现见底反弹迹象。另一方面,在全球通胀高企的大背景下,国内通胀率也有所抬头。在此背景下,国内出现了一种观点,认为要预防2022年下半年中国经济出现过热,因此宏观政策应该避免继续加码放松。笔者并不认同以上观点。事实上,当前中国经济增速依然显著低于潜在产出增速,也即存在着显著的负向产出缺口。目前的核心任务,依然是继续放松财政货币政策,以帮助中国经济增速尽快恢复到潜在增速的水平上。第一,当前中国面临的外部环境依然严峻复杂。第二,国内经济复苏尚不牢固。第三,经济金融的几大潜在风险仍在不断发酵。第四,目前国内通货膨胀压力依然可控。财政政策方面,为了更好地刺激消费复苏,中央政府可以考虑发行一笔特别国债,用于对中低收入家庭提供现金补贴或者发放消费券,以及用于对中小企业贷款进行财政贴息。货币政策方面,为了降低专项债发行成本以及企业融资成本,可以考虑在第三季度进一步降低MLF与LPR利率。从中长期来看,要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最重要的是让中国经济保持持续较快增长的基本面。
刘锋(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政治局会议部署的下半年经济“稳中求进”的政策取向
历年七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都是决定下半年政策基调的关键会议,对当前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引作用。针对会议提及的几方面关键政策取向,我们梳理为以下三个问题:一、“动态清零”的防控政策下,如何兼顾疫情防控与经济增长?常态化疫情防控政策虽然大幅减低了疫情传播风险,但当前与疫情的长期“斗争”正在逐渐改变居民的消费预期及企业的生产函数,部分提高了社会经济运行的经济和社会成本。尤其是对于更依赖线下消费场景的小微企业和个体户我们也认为未来的政策补贴应考虑向此类企业和相关失业人群适当倾斜,真正保住数量众多的市场微观主体。二、下半年有哪些存量政策空间,能否有效支持经济持续复苏?目前市场预计提前下达明年专项债额度及增发特别国债的可能性较小,下半年重在用好存量政策。三、房地产市场风险如何化解,对经济增长影响几何?至于房地产对于未来经济的影响,我们认为一方面是加大了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另一方面,地产行业的低迷也将使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发生改变。四、小结:下半年经济如何“稳中求进” 总结来看,我们认为本次会议对于下半年的政策基调可以概括为“以稳为主,稳中求进”,不搞盲目刺激,以稳定增长和化解风险为主。
沈建光(京东集团首席经济学家):经济回暖亟待解决三大平衡问题
下半年要实现经济增速的持续回升,内外部环境依然存在不少挑战,需重点解决“外需-内需”、“投资-消费”、“传统经济-数字经济”三方面的平衡问题。外需-内需”平稳问题:以稳内需应对欧美衰退影响。“投资-消费”平衡问题:促消费政策进一步扩围发力。“传统经济-数字经济”平衡问题:释放平台企业稳就业稳增长作用。
伍戈(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又落经济荣枯线
刚过疫情峰值点,又落经济荣枯线。内需方面,房企现金流恶化速度可能快于销售修复,市场定价的违约概率创历史新高。海外方面,美国经济连续两季度负增长,但劳动力市场强劲,难言实质性衰退。其通胀三季度有望见顶但下行斜率偏缓,政策利率显著低于通胀,加息周期或持续至年底。政策方面,防疫摆在突出位置,要“算政治账”,经济增速目标有所淡化。
廖群(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我国宏观杠杆率高企的当然性成因
国际比较显示我国宏观杠杆率水平总体偏高、企业部门高企,据此市场得出我国企业进而整体债务水平过高的结论。但企业部门杠杆率高企的成因有当然性和非当然性之分;当然性成因当然地,非当然性成因非当然地推高此杠杆率。我国企业部门杠杆率高企的四大当然性成因为:重经济占比大、储蓄率/投资率高、债权融资主导和经济增长预期强。鉴于这四大当然性成因的存在,宏观杠杆率高估了我国企业进而整体的债务水平;当前放松对宏观杠杆率的要求是明智选择;相比债务规模更应关注资产质量。
陈雳(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下半年全球经济发展不确定性增加
二季度,受到俄乌冲突、新冠疫情和全球通胀压力持续上升等因素的影响,全球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后市来看,预计下半年全球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较大。后市来看,预计全球通胀或在下半年有所回落,但仍将维持在相对高位。全球经济衰退迹象显现,在货币政策收紧的背景下,需警惕长期“滞涨”风险。
沈明高(广发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2022年下半年及中期全球经济展望:穿越新旧动能转换阵痛期(上篇)
全球经济大变局已来。全球“滞胀”的背后,是全球与中国经济增长动能转换的叠加,旧动能后劲不足,新动能尚未形成,集中表现为总需求不足,货币和财政等宏观政策透支等。穿越阵痛期,是未来3~5年甚至更长时间里,全球与中国经济走势的基本特征。美国增长动能减弱,欧元、日元贬值,发达经济体对全球增长的重要性已大幅下降,即使发达国家宏观政策普遍透支,全球传统增长动能继续放慢的势头短期难以逆转。我们估算,房地产及其产业链影响我国三分之一左右的经济活动,进入后房地产经济时期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房地产投资增速慢于名义GDP增速。经济变局时代是一个再定价的过程。美国滞胀或反复,带动美元利率振荡上行,未来美元升值有可能超越前期升幅上限,向上突破110。我国需求偏弱,有疫情负面冲击的因素,更主要的是受房地产转型的结构性影响,开启信用下行周期。我们估算,未来1年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的概率已经上升到98.6%,即美国经济大概率会在2023年三季度及之前陷入衰退。我国经济增长逻辑已经发生变化,未来投资应适度去地产化,把握信贷下行周期中直接融资的新机遇,布局大消费和长板制造业,打造困境资产处置业务能力。
李迅雷(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大金融的未来:趋势和结构将如何变化
30年前,中国的经济体量很小,而中国的金融体量更小。如今,我国住户储蓄余额已经超过100万亿元,但上半年消费却是负增长。同时,我国的M2规模已经达到258万亿元,全球第一,今年上半年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高达8.7%,在全球大国中高居第一。由于长达20多年的房地产上行周期可能终结,这将给金融业带来深远的影响,同时也促使金融机构加速转型和创新,给居民的财富管理带来巨大需求,从而又助推金融业的发展壮大,切换盈利模式。当前金融机构大而不强或内强外弱的特征非常明显,经营模式趋同和局部垄断的现象突出。
三、 投资策略
陈洪斌(鹏扬基金首席经济学家):可转债助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其中科创企业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对比全球可转债市场发展现状,发现成熟的转债市场发行主体高科技属性更强、转债品种和条款也更为丰富,有利于科创企业进行融资。而我国可转债市场近年来发展迅速,但总量仍显不足。可转债行业分布失衡,应重点提升科技创新属性。转债发行方式单一,评级结构有待优化以匹配科创企业。可转债有利于科创企业融资,我国应在政策上予以支持。为此,本文通过借鉴国外转债市场优秀经验,对我国可转债发展提出优化建议,以期帮助科技企业走出融资难困境,助力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一)在发行方式上,向注册制转型,促进转债市场扩容。(二)在发行门槛上,放宽科技企业发行条件,创设激励机制。(三)在条款设计上,放宽自由度,引导发行人创新。(四)在发行场所上,发挥北交所职能,拓宽科技企业融资渠道。
邵宇(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周期错位、货币退潮与资产配置
权益和固收方面,根据最新“六维打分-宏观面”的结果,权益好于债券。在权益内部,小盘好于大盘,成长好于价值;且这一打分结果和配置建议能与资金面和中观面形成交叉验证。大宗方面,基于美国经济状态对大宗商品打分的结果显示,黄金分值从5月开始上升至-1,主因是美国实际利率上行开始放缓,未来黄金得分有望进一步上升;原油分值为-0.5,随着西方主要经济周期下行,需求会进一步收缩,原油得分预计会进一步下降。值得注意的是,供给侧的不确定性仍然存在,是模型之外的因素。
杨德龙(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短期市场波动不影响长期趋势 配置优质资产分享经济转型成果
新能源汽车一方面属于科技,一方面属于消费,它兼具科技和消费的特征。其实目前在消费方向中,新能源汽车受到疫情影响比较小,一直表现比较突出,其他消费白马股也有望在疫情管控措施逐步调整之后出现一定的回升。现在虽然个别地区疫情出现反复,但是和二季度相比情况已经有大的好转。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这样的话,下半年消费白马股才有望迎来恢复性上涨的机会,短期的这些利空因素其实很快就会被市场消化,它并不是一个长期的影响。所以在这种市场波动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坚定信心,保持耐心。通过配置优质龙头股或者是优质龙头基金来抓住市场中长期的机会,我们相信下半年随着疫情管控方式的调整以及经济刺激计划的逐步落实,我国经济复苏的态势不会改变,而资本市场回暖也值得期待,在市场调整的阶段更需要信心和耐心。
彭文生(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短期市场波动不影响长期趋势 配置优质资产分享经济转型成果
从投资的角度来看,由于地缘冲突持续多少时间存在不确定性,因此对清洁能源投资的刺激将主要作用于成熟技术;对于传统能源短期存在刺激作用,但因为长期碳减排目标不变,所以会优先刺激低成本、短周期的传统能源产能投资。要了解这一轮能源供给冲击将给全球绿色转型带来怎样的影响,可以从分析上述三个替代进程入手。(一)天然气替代煤炭还将继续吗?过去一个时期全球“气替代煤”进展顺利主要得益于低价天然气。不难看出,虽然俄乌冲突不一定是阻碍气替代煤的主因,但它可能是欧洲国家决定暂缓退煤的“最后一根稻草”。(二)可再生能源会更快地替代煤炭吗?俄乌冲突前,一方面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成本持续降低。另一方面,煤炭价格在经历了上一个低价周期后,于2021年伴随疫后经济复苏已经进入上涨周期。尽管如此,未来可再生能源能否抓住时机,加速对煤电的替代,还要看可再生能源经济性的优势能否继续发挥出来。(三)电替代油一定会迎来更大利好吗?在这一时期,油价对影响消费者购买电动车意愿的作用相对有限。事实上,高油价给电动车带来的发展红利反而会强化石油加速见顶的预期。
钟正生(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粮价上涨风险,被高估了么?
俄乌冲突爆发后,国际粮价经历了一轮快速上涨。今年5月中旬开始,国际小麦、玉米和稻谷的价格持续回调。我们认为,后续因俄乌粮食回归国际市场、粮食贸易保护主义缓和、能源价格中枢下移或带动粮价回落、全球粮食供需缺口低于市场预期等原因,国际粮价再度大涨的动力或不足。相对于国际粮价而言,国内粮价的缓冲垫更厚,原因包括国内外粮价倒挂、中国主粮的自给率和库存均高于国际警戒线、以及在多举措保障粮食安全下2022年中国粮食产量有望延续正增长等。
杨德龙(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对未来预期是决定当前股市拐点的重要因素
疫情防控和复产复工卓有成效,下半年中国经济持续复苏态势,在货币政策坚持“以我为主”主基调下,流动性保持适度宽松。基本面利好下,资本市场4月底见底后逐渐回升,当前板块轮动行情特征明显,虽然较难出现普涨的大牛市行情,但新能源、消费等高景气度行业表现较为亮眼。当前,做中国特色价值投资至关重要。因为A股市场是波动比较大的市场,须适当做一些仓位管理,在遇到估值泡沫较大或个股涨幅较大,或者系统性风险的时候,就要适当减仓。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除了选择业绩较好的公司,也可以通过选择过往业绩较好,净值波动较小,特别是回撤控制较好的坚实价值投资的基金,来实现个人财产性收入的保值增值。
四、 货币和经济政策
钟正生(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稳信用”再考察
2022年前5个月的“稳信用”一波三折。而众望所盼的表内信贷仍呈颓势。表内信贷结构呈现三大特点:一是,短贷票据冲量。二是,绿色领域贷款同比大幅多增,是企业中长期贷款投放的重要支撑。三是,房地产相关贷款收缩,是表内信贷最严重的拖累因素。稳信用着眼点一:降成本刺激需求。下半年“降成本”或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是“降准”,其次是改革,最后是直接调降MLF政策利率。此外,央行或倾向于缓解商业银行的资本约束,巩固银行让利实体经济的成效。稳信用着眼点二:重点领域做抓手。绿色与科技创新领域内生动能较强、传统基建逆周期调节的必要性提升,三者既是“稳增长”的重点领域,又是央行推动“稳信用”、投放企业中长期贷款的抓手。稳信用着眼点三:薄弱环节强托底。一是,加大对普惠小微领域支持力度。二是,定向支持疫情中受损的相关行业及产业。三是,加大对房地产贷款投放的托底力度,实现居民、房企的“稳杠杆”。预计2022年新增社融32.7万亿,增速约为10.3%,7月份达到10.8%高点后趋于回落。背后的假设是下半年经济温和复苏,无新增政府债融资额度和超预期货币政策工具支持,且房地产销售全年下滑20%左右。不过,下半年社融增速的回落主要由政府债的错位发行导致,表内贷款尤其是企业中长期贷款的增速在稳信用措施发力下有望平稳回升,支撑国内经济的渐进修复。而对股票市场而言,中长期贷款所代表的稳信用指示意义较社融增速更强,随着中长期贷款增速的见底,近期股票市场的反弹有望维持。
沈建光(京东集团首席经济学家):从滞胀到衰退:美国经济展望
新冠疫情以来美国实施了现代货币理论(MMT)政策,虽有效对冲了疫情冲击、避免了经济深陷衰退,但终究没能躲过其通胀致命伤,也为经济增长带来了诸多后遗症。如今来看,美国滞胀已成现实。一是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二是经济供需两侧均有问题,增长隐忧仍存。三是劳动生产率下滑值得关注。四是加息已在推升美国债债务压力。以上分析表明,未来需要高度警惕美国经济继续滑向“衰退”的“硬着陆”风险。在我们看来,“大滞胀”时期和“沃克尔时刻”对当下至少有三点启示:其一,抑制本轮通胀可能需要美联储更激进的加息。其二,美国经济“硬着陆”的可能性正在大幅上升。其三,资产价格波动的风险将放大。
赵伟(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政策性金融发力,有哪些期待?
一问:政策性金融常规工具与相对优势?政金债等为补充资金途径、弹性空间大政策性金融机构作为广义财政重要补充,服务“稳增长”的关注度近期明显升温。财政扩张等加快债务积累、付息压力加大;土地财政等拖累下,也一定程度约束财政支出的能力边界。二问:政策性金融机构在稳增长中“角色”?支持逆周期调节融资、助力经济转型。三问:政策性金融机构发力有何期待?向基建、科技、地产等倾斜,影响还需跟踪。年中以来,调增政策性银行信贷额度、发行金融债券等措施陆续落地,投向基建、科技创新等领域,部分信贷或向地产等领域倾斜。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主要用于补充重大项目资本金,重点投向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及前沿新兴、稳链补链等产业类项目。受限于项目杠杆及棚改空间等,政策性金融机构发力对基建投资、地产托底的影响还需跟踪,关注结构发力亮点。虽然政策性金融机构发力对总量需求提振或相对有限,但从下半年贷款投向来看,制造业、科技创新、绿色领域等结构亮点或值得关注。
一周新闻热点20220801-0807
最新疫情追踪
全球方面,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北京时间8月5日23时59分,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上升至582,228,135例,其中死亡病例达到6,413,836例。
国内方面,8月6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本土病例337例(海南297例,内蒙古12例,广东12例,重庆5例,浙江3例,广西3例,北京1例,江苏1例,河南1例,湖南1例,贵州1例),含29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海南26例,北京1例,浙江1例,贵州1例)。新增无症状感染者478例,其中境外输入79例,本土399例(海南186例,浙江69例,新疆52例,河南30例,广西19例,兵团8例,甘肃7例,河北5例,广东5例,内蒙古4例,山东4例,湖南3例,吉林2例,重庆2例,四川2例,贵州1例)。
房地产新闻一览
房贷利率持续下行,专家称房贷利率仍存下调空间贝壳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7月份103个重点城市的主流首套房贷利率为4.35%,二套房贷利率为5.07%,整体房贷利率创2019年以来新低。专家表示,目前利率期限结构变动不一致,5年期以上LPR下调幅度远不及短端1年期LPR下调幅度,因此中长端利率有进一步下调的可能。(经济日报)
交房即交证,河南预售商品房全面实施交房即交证 近日,河南省自然资源厅、省发展改革委等13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全面推行新建商品房“交房即交证”的实施意见》,要求自2023年1月1日起,河南省所有城镇规划范围内新取得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的预售商品房项目全面实施“交房即交证”。《意见》提出,要积极构建政府主导、部门监管和企业主责、购房人配合的责任体系,严格按照商品房预售、竣工验收、交房交证3个阶段实施,在完成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后60个工作日内,由房地产开发企业组织交房,交房前20个工作日内完成首次登记,不动产登记机构依申请在1个工作日内为购房人办理转移登记。(央视财经)
北京2022年将大力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北京住房和城乡建设发展白皮书(2022)》5日正式对外发布。白皮书显示,2021年北京建设筹集政策性住房61003套,超额完成全年5万套任务。2022年北京将大力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缓解新市民、青年人、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人员以及首都各类人才等群体的住房问题。白皮书提出,当前北京市住房保障体系还有待继续完善,保障房整体供应不足,保障性租赁住房处于起步阶段,准入、分配、使用、退出、运营管理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新华社)
东莞买房将购房款存入监管账户 广东省东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8月2日发布通知,为防止开发企业截留、收存购房款,意见稿提出,对已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的项目,由购房人根据预售资金监管系统生成的《房屋缴款通知单》信息,通过关联预售资金监管系统的POS机刷卡、银行柜台转账、网上银行转账等方式,将购房款(含定金、首期款、分期付款、一次性付款等)直接存入相应房屋的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子账户。开发企业不得以其他任何形式私自截留、收存购房款;按揭银行应按商品房抵押合同约定将银行按揭贷款、住房公积金贷款等直接存入相应房屋的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子账户。(澎湃新闻)
长沙加强商品房预售资金监测监管:保证资金“留在项目”8月3日,长沙发布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消息称,长沙市住建局近日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的通知》,长沙将对全市商品房预售资金采取“全额全程、流向流量、监测监管”方式,强化“政府监控、银行监管”模式,要求购房人交存的定金、首付款,商业银行和公积金中心发放的按揭贷款等购房款,全部通过监测专户存入监管账户,对资金流向进行全程监测,对项目工程建设款实施重点监管,保证资金“留在项目、留在当地”,优先用于项目建设,保障房地产项目竣工交付,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澎湃新闻)
郑州房地产纾困基金设立运作方案出台 暂定规模100亿《郑州市房地产纾困基金设立运作方案》已由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至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及各部门、各有关单位。据悉,郑州市房地产纾困基金将按照“政府引导、多层级参与、市场化运作”原则,由中心城市基金下设立纾困专项基金,规模暂定100亿元,采用母子基金方式运作,相关开发区、区县(市)根据纾困项目,吸引不同类型社会资本共同出资设立子基金,并按照项目及子基金设立情况,资金分期到位。(大河报)
安徽六安双职工住房公积金贷款最高60万安徽省六安市发布《六安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等10部门关于印发六安市应对疫情纾困暖企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六安市将提高公积金贷款额度。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双职工缴存家庭最高为60万元,单职工缴存家庭最高为40万元;职工首次使用住房公积金贷款,双职工缴存家庭最低为40万元,单职工缴存家庭最低为30万元。结合住房公积金运行情况,适时阶段性提高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更好满足职工改善性住房需求。(澎湃新闻)
广东汕尾首套房贷款最低首付比例下调至20%来自人民银行汕尾市中心支行的消息,自2022年8月5日起,汕尾市银行机构对居民家庭首次购买普通住房的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最低首付款比例由25%下调至20%。人民银行汕尾市中心支行表示,按照“因城施策”原则,结合汕尾市房地产市场形势变化及政府调控要求,此次调整首付款比例是为了支持居民合理住房需求,促进汕尾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南方Plus)
报告:28个大中城市平均住房空置率12%8月5日,贝壳研究院发布《2022年中国主要城市住房空置率调查报告》,针对国内28个城市的3万个小区的空置率水平进行调研。调研结果显示,28个大中城市平均住房空置率为12%,相对处于较高区间。具体到调研城市,南昌、廊坊、佛山住房空置率排前三位,均在15%以上,而深圳、北京、上海空置率最低,均在7%以下。(澎湃新闻)
激活楼市活力 多地调整二手房参考价政策自去年2月深圳施行二手房参考价以来,全国多地陆续推行,不过,近期多个城市对二手房参考价或指导价进行调整。根据克而瑞研究中心统计,有13个城市已取消或优化二手房参考价政策,其中包括西安、成都、宁波等城市。公开资料显示,目前仍在严格执行二手房参考价政策的仅剩上海、深圳两座城市。(21财经)
国管公积金月缴存额上限提至7652元中央国家机关住房资金管理中心官方微信发布《关于做好2022住房公积金年度月缴存额调整工作的通知》。按照相关规定,2022住房公积金年度月缴存基数上限为31884元;月缴存基数下限为2320元。2022住房公积金年度缴存比例为5%-12%,单位可自主选择。调整之后,国管公积金月缴存额上限为7652元,相较于2021年6774元的月缴存额上限,提高了878元。(观点网)
基金新闻一览
82只新基金将于本月完成募集基于前期市场对利空情绪的消化,进入8月份,机构纷纷展开了进一步布局。据Wind数据统计发现,截至8月1日,目前正处在发行阶段的新基金数量达173只。其中,有82只将于本月内结束募集,若不考虑募集失败等因素,有望在月内为资本市场带来增量资金逾3300亿元。从募集上限来看,多数新基金设定了募集上限。其中,有33只产品将上限设定在80亿元,其余产品将募集上限分别设定在60亿元、50亿元、40亿元、30亿元、20亿元等。此外,也有逾80只新产品并未设立募集上限。(证券日报)
二季度公募基金资产规模超26万亿元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二季度公募基金销售规模回升,除另类投资基金外,各类型基金规模均有所上涨。数据显示,二季度公募基金资产规模达26.66万亿元,较上季度环比上涨6.71%。其中,债券型基金较上季度环比上涨9.89%,股票型与混合型基金规模较上季度分别上涨8.41%和3.69%。(央视财经)
公募基金产品数量超1万只 8月2日,中国基金业协会发布2022年6月份公募基金市场数据。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底,公募基金资产净值合计26.79万亿元,较5月底的26.26万亿元环比增长2%,基金产品数量达到10010只。截至2022年6月底,我国境内共有基金管理公司139家,其中,外商投资基金管理公司45家,内资基金管理公司94家,取得公募基金管理资格的证券公司或证券公司资产管理子公司12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2家。(中国经济网)
二季度券商私募资管规模出炉:前二十总规模环比降3.99%8月1日晚间,中国基金业协会发布了2022年二季度各项资管业务月均规模数据。数据显示,2022年二季度,私募资产管理资产月均规模前20的券商合计管理规模环比下滑3.99%,私募基金月均规模前20的券商私募子公司合计管理规模也环比微降0.73%,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月均规模前20家的券商机构合计规模也环比减少5.70%。(澎湃新闻)
经济新闻一览
财政部:进一步加强国有金融企业财务管理为进一步加强国有金融企业财务管理,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维护国有金融资本权益, 8月2日,财政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国有金融企业财务管理的通知》。《通知》从四方面进一步规范金融企业财务行为,强化金融企业财务管理。一是加强财务预算管理,合理控制费用开支。二是严格落实履职待遇、业务支出管理要求。三是积极优化内部收入分配结构,合理控制岗位分配级差。四是建立健全薪酬分配递延制度和追责追薪机制。在加强金融企业资产管理方面,《通知》明确,一是做实资产风险分类,真实公允反映经营成果。金融企业要加强资产质量管理,不得以无效重组等方式隐瞒资产的真实风险状况;客观合理评估资产减值损失,及时足额提取各项准备金;不得通过人为调整准备金操纵利润。二是加强不良资产核销和处置管理,有效防范道德风险和国有资产流失。金融企业不得通过处置不良资产进行利益输送,不得通过虚假转让不良资产,掩盖真实资产质量。三是强化境外投资管理,有效防范跨境资产风险。在财务会计报告披露方面,《通知》明确,一是金融企业要依法依规做好会计核算、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确保财务会计报告真实完整;二是金融企业要依法接受会计师事务所独立审计,为其独立客观发表审计意见提供有效支持和保障。(中国银行保险报)
发改委:加快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资金投放并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据国家发改委发布消息,国家发展改革委于8月1日召开上半年发展改革形势通报会。会议强调,充分发挥投资关键作用,更好发挥推进有效投资重要项目协调机制作用,切实加大力度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资金投放并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促进重点领域消费加快恢复,大力提升能源供应保障能力,持续强化粮食安全保障,保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扎实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稳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做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保持经济社会大局稳定,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努力争取全年经济发展达到较好水平。(证券日报)
中证协:证券行业机构需提升发行定价能力 规范提供投价报告行为第七届中国证券业协会证券分析师与投资顾问专业委员会在贵阳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会议提出提升发行定价能力,规范提供投价报告行为。发行定价的市场化是注册制带来的重大变化之一,证券公司卖方研究为发行人提供了增值服务和价格发现的基础,同时体现了发行定价能力和竞争力。委员会要将提升投价报告专业水平作为重点工作之一,进一步规范投价报告的形成过程,防范利益冲突,发挥投价报告在发行定价中“锚”的作用。(上海证券报)
银保监会就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作出规定 9月1日起施行 银保监会发布《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规定》,自2022年9月1日起施行。细化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业务范围,增加受托管理各类资金的基本原则,明确要求建立托管机制,完善资产独立性和禁止债务抵消表述,严禁开展通道业务,并对销售管理、审慎经营等作了规定。对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境内外保险公司股东一视同仁,取消外资持股比例上限。此外,对所有类型股东明确和设定了统一适用的条件,严格对非金融企业股东的管理。优化股权结构设计,明确机构功能定位。适当降低保险公司总体持股比例上限,要求境内外保险公司合计持有保险资管公司的股份不得低于50%,在明确保险资管公司是保险资金核心管理人的同时,为吸引包括境外优秀保险公司和资管机构在内的各类股东提供制度空间。在业务范围上,除受托管理保险资金外,丰富开展保险资管产品业务、受托管理其他中长期资金和合格投资者资金等的表述,促进多元化发展。(央视新闻客户端)
三部门印发《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8月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近日联合印发《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明确,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较2020年下降13.5%,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幅度大于全社会下降幅度,重点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明显下降。“十五五”期间,基本建立以高效、绿色、循环、低碳为重要特征的现代工业体系。确保工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年前达峰。(广州日报)
第二批养老理财试点产品发行今年2月,银保监会发布《关于扩大养老理财产品试点范围的通知》,养老理财的试点范围从“四地四机构”到“十地十机构”。经过几个月的筹备,3日第二批试点机构产品正式在十个城市同步发售。沈阳一家银行网点的工作人员介绍,产品发行一小时的时间里,30亿元的发售额度已销售了20亿元。此次发行的养老理财虽然为5年期封闭产品,但是考虑到投资者的特殊资金需求,满足特定条件可以申请赎回。据了解,扩大试点范围之后,拥有北京、沈阳、长春、上海、武汉、广州、重庆、成都、青岛、深圳十城市身份证的投资者都可以购买养老理财产品。(央视财经)
央行:截至一季度末银行卡授信总额21.64万亿元 环比增长2.93%中国央行发布2022年第一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2022年第一季度支付业务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支付体系运行平稳,银行账户数量、非现金支付业务量、支付系统业务量等数据总体保持增长。截至一季度末,银行卡授信总额21.64万亿元,环比增长2.93%;银行卡应偿信贷余额8.50万亿元,环比下降1.38%。银行卡卡均授信额度2.70万元,授信使用率39.28%。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926.76亿元,环比增长7.71%,占信用卡应偿信贷余额的1.09%。(中国新闻网)
商务部:2022年上半年我国服务进出口总额28910.9亿元据商务部网站8月3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服务贸易保持较快增长。服务进出口总额28910.9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21.6%。其中,服务出口14059.5亿元,增长24.6%;进口14851.4亿元,增长18.9%。服务出口增幅大于进口5.7个百分点,带动服务贸易逆差下降34.3%至791.9亿元。(中国新闻网)
新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生效 人民币权重升至12.28%新的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于8月1日生效,人民币权重由10.92%上调至12.28%,升幅为1.36个百分点。专家表示,人民币在SDR货币篮子中的权重进一步提升,将有助于提升人民币资产对全球资金的吸引力。(新华社)
期货和衍生品法开始实施 我国期货期权品种共有96个《中华人民共和国期货和衍生品法》8月1日起施行。该法补齐了我国期货和衍生品领域的法律“短板”,最大的亮点和突破是将衍生品交易纳入法律调整范围。中国期货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7月底,我国期货期权品种共有96个,其中商品期货64个,金融期货7个,商品期权20个,金融期权5个,对外开放品种9个,品种基本涵盖国民经济发展主要领域。(央视财经)
5.56万亿元!6月结构性存款规模环比下降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末,中资银行结构性存款规模为5.56万亿元,环比5月末下降超过2000亿元。其中,截至6月末,中资大型银行人民币结构性存款余额为1.91万亿元,中资中小型银行人民币结构性存款余额为3.65万亿元。(中国证券报)
光污染防治首次写入地方法规8月1日起,新修改的《上海市环境保护条例》正式实施,条例新增了防治“光污染”的内容,成为我国首部纳入光污染治理的地方性环境保护法规。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立法的亮点之一就是强调对居民居住环境的保护。比如禁止照明激光直接射向居民的窗户,如果拒不改正,可以处5千到5万元的罚款。(央视财经)
英国央行27年来最大幅度加息,英国央行宣布大幅加息50个基点当地时间4日,英国央行(英格兰银行)宣布大幅加息50个基点,将基准利率从1.25%提高至1.75%,以应对高通胀。这也是英国央行自1995年,也就是27年以来的最大幅度加息。自去年12月以来,英国央行已经加息五次,单次加息幅度都不超过25个基点,但是美联储的激进加息行动以及英国国内不断走高的通胀压力,促使英国央行表示要在必要时采取“强有力”的行动。不断上涨的燃油和食品价格将英国6月份通胀率推高至9.4%,为40年以来最高水平。(央视财经)
巴西央行宣布加息50个基点 基准利率上调至13.75%巴西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当地时间3日晚宣布加息50个基点,将该国基准利率从目前的13.25%上调至13.75%。这是2021年3月以来巴西央行连续第12次加息,符合市场预期。据巴西国家地理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今年6月巴西通胀率为0.67%,高于上个月的0.47%,在过去12个月内累计增长11.89%。而根据巴西金融市场最新预期,巴西2022年通胀率将为7.15%,高于政府管控目标的5%上限。(中国新闻网)
英国经济研究机构:2023年英国通胀率或升至“天文数字”英国国家经济社会研究院发布预测显示,2023年英国通货膨胀率将飙升至“天文数字”,并迫使英国央行将利率提高至比预期更高的水平,此外英国长期的经济衰退还将持续更久。英国国家经济社会研究院预估,天然气价格和食品成本上涨将导致通胀率升至11%,用于制定铁路票价以及学生贷款还款的零售价格指数可能达到17.7%。此外,英国央行将继续加息,最高达3%。(央视新闻客户端)
澳大利亚央行连续第四个月加息当地时间8月2日,澳大利亚联邦储备银行(中央银行)宣布将基准利率上调50个基点至1.85%。这是澳大利亚央行为应对通货膨胀连续第四个月加息。(央视新闻)
印度央行加息50个基点当地时间5日,印度央行决定将基准利率提高50个基点至5.4%,这是自4月份开始的2022财年,印度央行第三次加息,旨在抑制通胀。从今年年初开始,印度通胀率一直处于央行容忍上限6%的上方。此次加息幅度高于市场预测的35个基点。市场人士认为,这有助于提高市场对印度卢比汇率的信心。(央视财经)
受美国通胀飙升影响,美家庭债务首次超过16万亿美元据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8月2日报道,由于美国通胀飙升推高了住房和汽车相关债务,美国第二季度家庭债务首次超过了16万亿美元。纽约联邦储备银行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底,美国美国家庭总负债为16.15万亿美元,较上一季度增加了3120亿美元,增幅为2%;抵押贷款债务约11.4万亿美元,增加了2070亿美元,增幅为1.9%。(海外网)
2022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揭晓 今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企业的营业收入总和约为37.8万亿美元,比上年大幅上涨19.2%(该榜单有史以来最大的涨幅),相当于当年全球GDP的五分之二,接近中国和美国GDP之和。进入排行榜的门槛(最低销售收入)也从240亿美元跃升至286亿美元。同时,今年所有上榜公司的净利润总和约为3.1万亿美元,同比大幅上涨88%,是2004年以来最大的涨幅。中国上榜企业的营收占500家上榜企业总营收的31%,首次超过美国。美国上榜企业占上榜企业总营收的30%。榜单前五名中,三家企业来自中国,分别是国家电网、中石油、中石化。(财富FORTUNE)
国家电网年底前再完成投资近3000亿元8月3日,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召开重大项目建设推进会议,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辛保安强调,要认真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局工作要求,积极履行“三大责任”,加快推进“四个一批”。一要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发挥电网基础支撑、投资拉动和服务保障作用,到年底前再完成投资近3000亿元,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释放市场需求。公司在建项目总投资达到1.3万亿元,带动产业链上下游投资超过2.6万亿元。二要扎实开展前期工作。三要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四要大力提升工程质量。五要全力确保安全稳定。(国家电网官网)
阿里巴巴第一财季营收2055.6亿元8月4日,阿里巴巴2023年第一财季营收2055.6亿元,上年同期2057.4亿元;调整后每ADS收益11.73元,上年同期16.60元。阿里巴巴2023年第一财季调整后净利润302.5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30%。阿里巴巴2023年第一财季调整后息税折旧及摊销前利润411.1亿元,同比下降15%。经调整EBITDA利润率20%,上年同期24%。(每日经济新闻)
股债汇新闻一览
易会满:以注册制改革为契机 继续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证监会主席易会满近日在《求是》上发文称,近年来,证监会坚持尊重注册制基本内涵、借鉴国际最佳实践、体现中国特色和发展阶段特征的三原则,先后推进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试点注册制,在坚持以信息披露为核心、强化中介机构把关责任、推行市场化定价等国际通行做法的同时,在一二级市场平衡、板块错位发展、投资者保护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有特色的机制安排。证监会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大胆探索、小心求证,以注册制改革为契机,继续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努力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资本市场发展之路。(证券时报网)
广东省金管局:加强对广州期货交易所的服务,尽快实现首批品种上市广东省地方金融监管局表示,进一步支持广州期货交易所发展。加强对广州期货交易所的服务,尽快实现首批品种上市。支持广州期货交易所在期现货联动市场体系建设中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完善全省期货产业链,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将落实相关方案要求,设立省期货市场发展工作专班,加强对我省期货市场发展建设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积极营造有利于期货市场创新发展的良好环境。(证券时报网)
今年前7个月地方债发行规模5.66万亿元 今年以来,地方债维持较高的发行规模。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地方债发行规模达5.66万亿元。其中,剔除135亿元中小银行专项债后,新增专项债发行规模34540.13亿元。业内人士表示,专项债是当前稳投资的重要政策工具,其适用于有一定收益的重大项目。受专项债加快发行的带动,今年上半年,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7.1%,增速比前5个月加快0.4个百分点。随着地方加快专项债使用,将对下半年稳经济起到托底作用。(证券日报)
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证监会将维护和发展好海外市场上市渠道近日,中基协第三届理事会下设私募基金委员会成立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召开。证监会党委委员、副主席方星海出席会议并表示,证监会将维护和发展好海外市场上市渠道,保持国内IPO规模稳步增长,持续推出有利于行业稳定健康发展的政策。(上海证券报)
外汇局新闻发言人王春英:上半年我国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春英就2022年上半年国际收支状况答记者问:国际收支平衡表初步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我国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其中,经常账户顺差1691亿美元,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为1.9%,继续处于合理均衡区间;直接投资净流入749亿美元,保持在较高水平。总的来看,我国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有利于我国国际收支继续保持基本平衡。(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
年内资产证券化产品累计发行超过万亿元记者根据中国资产证券化分析网(CNABS)数据梳理发现,截至8月1日,今年以来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已累计新增发行单数917单,累计发行规模10780.76亿元,较去年同期减少52%左右。具体来看,今年以来发行的ABS产品中,信贷ABS市场累计发行71单,发行规模达1895.1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2617.13亿元;企业ABS市场累计发行609单,发行规模达5949.89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2944.01亿元。(证券日报)
年内资本市场支持民企融资超7100亿元 今年以来,资本市场在支持民企融资方面持续发力。记者据Wind资讯数据统计,截至8月3日,年内资本市场支持民企股债融资合计7113.91亿元。其中,股权融资达4837.82亿元,交易所债市融资达2276.09亿元。截至8月3日,年内172家民营企业登陆A股,上市募资合计2084.62亿元。再融资方面,年内民企定增融资达1987.67亿元,发行可转债融资达765.53亿元。(证券日报)
1783家公司披露半年度业绩预告 新能源产业链业绩亮眼数据显示,截至8月5日19时,有1783家上市公司披露半年度业绩预告,752家预喜,预喜比例为42.18%。光伏、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市公司业绩表现亮眼。191家上市公司披露2022年半年报,113家上市公司实现净利润同比增长,占比达到59.16%。其中,10家公司披露半年度分红预案,3家公司每10股现金分红金额超过10元。(中证网)
日元汇率时隔约两个月首次回升8月2日,日本东京外汇市场上,日元对美元汇率一度回升至1美元对130.0至130.5日元之间,上涨超过2日元。这是日元汇率约2个月以来首次回升到这一水平。(央视新闻)
分类市场观点20220718-0724
房地产
中金公司:
销售跟踪:根据中国指数研究院数据,7月重点跟踪的70个城市有45个披露了销售数据,销售面积环比下降29.5%、同比下降31.3%,销售额环比下降28.5%、同比下降23.2%,累计销售面积同比下降42%、销售额下降43%。其中一线城市中上海和深圳销售增速较高,带动整体销售面积环比下降13.3%、同比上升10.7%,销售额环比上升9.1%、同比上升50.9%,累计销售面积同比下降27%、累计销售额同比下降15%,二线城市表现最弱,三四线城市与全国水平接近。从房企销售来看,我们重点跟踪的房企有52家披露了销售数据,销售面积和销售额环比下降约20%、同比下降约35%,累计同比下降约45%,其中华润、绿城、招商蛇口、越秀、金融街7月销售同比回正,累计仍然是只有越秀同比正增长。
土地市场:7月300城推地建筑面积3311.7万平米,环比下降48%、同比下降51%(6月-50%),成交建筑面积4488.5万平米,环比下降29%、同比下降14%(6月-43%),土地流拍率10%(6月15%)、成交溢价率3%(6月4%),土地成交额3457.4亿元,环比下降19%、同比增长57.7%,带动累计同比降幅缩窄至45.5%(1-6月为下降54.2%)。分城市级别看,一线城市上海、广州完成二轮土拍,土地成交面积347.5万平米,土地成交额989.6亿元,去年7月无土地成交,土地成交面积累计降幅缩窄至44%、土地成交额累计同比降幅缩窄至21.6%。二线城市中南京、成都、重庆、长沙、无锡完成二轮土拍,土地成交面积2075万平米、同比上升 106%,土地成交额达到1781.9亿元、同比上升313.9%,带动土地成交面积累计降幅缩窄至52%、土地成交额累计降幅缩窄至42.7%。三四线城市土地成交面积2065.9万平米,环比下降30%、同比下降51%(6月-34%),土地成交额685.9亿元,环比下降27.7%、同比下降61%(6月-52%),土地成交面积累计降幅小幅扩大至49%、土地成交额累计降幅小幅扩大至60%。从企业角度看,7月只有11家企业披露了拿地数据,其中保利在上海、广州、南京都有大体量拿地行动,总拿地支出最高;其次是越秀、招商蛇口,其中越秀主要是在广州、上海、成都拿地,招商蛇口在除广州、成都外的重点城市都有拿地;然后是华润置地和华发,其中华发几乎都布局在上海。民营企业金地支出16亿元。
融资跟踪:7月房地产境内债券到期量大,而发行量没有明显扩容,净增量下降至-118亿元,其中非国企净增量-206.3亿元,国企仍然为小幅净增,民营和混合所有制企业中,滨江、佳源创盛和万科有举债行为,票面利率较此前有所抬升。美元债只有卓越发行由招商银行深圳分行提供SBLC的3年期债券1亿美元,而到期量大,净增量-64.2亿美元。信托发行量继续缩水至74亿元,扣除到期后净融资-311亿元。三个渠道合计净回笼超过800亿元。到期方面,8月境内债到期量仍然接近700亿元的高位,美元债有明显回落但9-10月会反弹到50亿美元以上,信托维持在400亿元左右。个券方面,市场比较关注的主体中,8-9月境内债券市场上远洋有15亿元,新城有5亿元公司债回售,8-9月美元债券市场上新城、雅居乐和合景泰富分别有4亿美元、6亿美元和9亿美元到期。
二级走势:7月二级市场情绪继续走低,境内外市场继续下跌盘整。境内债券各个评级利差都有走扩,其中AAA、AA+、AA分别走扩264bp、51bp、304bp,个券方面时代控股、龙光、正荣、碧桂园、金地、远洋、世茂建设、中骏、中南建设的利差走扩幅度靠前。成交个券方面,远洋、时代、碧桂园、金地、龙光异常成交笔数最多,成交价格一路下探。美元债抛压较重,头部民企甚至国企也产生价格波动,混合所有制企业波动较大,全月总回报-11.86%,其中高收益和投资级分别为-16.5%和-7.76%,跌幅最大的主体包括旭辉(永续债进入行权期和评级下调)、华南城(已展期美元债再次展期)、碧桂园(评级被下调),金地、远洋以及头部房企万科在月中也有较大幅度折价成交,甚至央企保利也出现一定估值波动。
行业投资建议
如前所述,7月在淡季、市场需求薄弱影响下,房地产销售再度走弱,不过低基数效应使得同比跌幅控制在30%以内,土地市场延续区域分化行情,经营角度处于低位盘整期。但由于二级市场情绪不佳,抛压向着头部民企、混合所有制企业甚至央企在传导,对债券回报形成拖累,同时也影响到一级融资,使得房企资金面仍然在收紧。我们认为在政治局会议精神下,地方政府后续保交楼措施可能推进,对稳定地产销售有一定正面作用,但总体上房地产销售复苏的速度和强度可能不足以支撑大部分房企资金面改善,供给端信用风险化解问题没有明确解决思路,在此背景下再融资难以恢复、二级市场担忧情绪得不到缓解,投资角度仍然没有到行业整体的拐点。不过随着部分高资质企业债券价格大幅下探,而短期企业销售有增长、到期压力不大,对于估值敏感度不高的投资者可以通过适当投资这些企业短久期债券获得超额报酬。
中国银行
国A股上市房企总负债规模占GDP比重达10%左右,前十大房企总负债规模占GDP比重达6%左右,房企巨大的债务负担已成为影响经济金融稳健运行的重大隐患(图7)。房企显性债务规模仍保持在较高水平,净负债率持续走高。近年来,在一系列政策调控下,房企表内显性债务,即有息负债规模增速整体维持下行态势,但绝对规模仍处于上升通道。A股上市房企有息负债规模由2012年的7024亿元上升至2020最高的3.36万亿元,在“三道红线”等政策约束下,2021年房企有息负债规模降至3.3万亿元,同比小幅下降了1.88%(图8)。另外,针对80家重点房企进行分析发现,近年来样本房企有息负债同比增速同样出现持续下滑,在2021年小幅下降1.7%(图9)。但房企净负债率中位数和平均数分别由2015年的74.00%和42.4%上升至2021年的76.95%和53.6%,分别上升2.94和11.3个百分点,房企有息债务负担仍在持续上升。
债市
中信证券:
近年来城投债务问题吸引市场目光,无论是2021年初交易所对城投主体提出“红橙黄绿”分档管理,又或是银保监出台“15号文”强调隐性债务管控,各项监管的加码使得城投市场面临明显压力。此外,2022年以来土拍市场热度的下降导致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下滑,城投平台的偿债资金也略显拮据。一年一度的债务梳理期已至,城投平台也不容错过,我们将在本文着重探讨从2017年到2022年城投周期的演变。
城投平台主要集中在发债规模较大的高资质区域,也具有抱团特征。城投平台的地域分布与城投债分布关系密切,也呈现一定抱团现象,城投平台主要集中在发债规模较大的高资质区域。具体来看,本文所研究的2321家平台中,省及国家新区平台166家,地市级城投平台916家,区县级城投平台1239家。2021年随着城投监管的不断加强,城投平台的新增也开始趋缓。从区域分布的角度看,新增城投平台主要集中在需求高的发债大省。2017-2021年,共有30个地区新增城投平台,合计新增1460家。其中江苏新增246家,排在第一位,浙江和山东分列二三位,分别新增245家和153家。
城投平台整体盈利能力偏弱,政策收紧对融资有较大影响。2021年各项经营指标从疫情的冲击后恢复,但净利润占总营收之比进一步下降,盈利能力偏弱的实质未改变。在15号文的约束下,2021年城投平台投融资端受限,期间存货同比增速继续下跌。且2021年下半年以来,土地流拍现象屡见不鲜,城投平台土地类资产短期变现能力受较大影响,土地类资产短期变现困难以及应收账款的回收能力不足导致城投平台无法形成稳定偿债来源。2020-2021年短期借款增速明显下滑,融资受政策收紧影响较大。
土地出让金增速的下滑可能导致城投平台债务压力进一步累积。城投平台自身盈利及创造现金流能力较弱,项目现金流入主要来自土地出让金返还。因此,除债务融资外,土地出让金也是城投平台主要的偿债来源之一,房地产政策收紧后,房企融资受限,土拍市场热度下降,土地出让金增速相应下滑,而部分对土地出让金依赖程度较大的城投平台也会因此积累再融资压力。
城投平台负债压力处于可控范围,缺乏流动性是主要的担忧因素。自2017年以来,城投平台资产负债率水平逐年上升,年均增长率达3.09%,但不同负债水平的城投主体占比相对平均,高负债城投主体占比不大。由于监管的加码,城投平台以土地为主的存货资源增速持续下降,导致总资产增速相应下滑。资产负债率也因此走高,而不是由于负债的无序扩张所造成的,所以城投主体债务压力仍在可控范围。但城投主体的资产结构流动压力继续加大,部分低资质平台短期内的偿债压力需重点关注。
银行借贷的下降换来债券融资的持续上升,且融资期限趋于短期化。2021年在监管的逐渐加码下,城投主体的信贷融资受到一定的阻力,低资质主体贷款难度加大导致银行借贷整体水平下降,从而有息债务增速趋缓。然而城投平台短期内仍面临一定的债券偿还压力,银行借贷的限制使得城投主体进一步转向债券融资来筹集资金,借新还旧现象依旧存在。从债务结构上看,长期借款占比仍最高,但占比下降明显。短期借款和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占比相对上升,城投平台债务结构趋短。
中信证券:
《中国绿色债券原则》正式发布,国内绿债市场的标准化进程提速,与此同时也进一步向国际通行标准靠拢。预计国内绿色债券市场将加速扩容。
海外绿债发展镜鉴。国际主流的绿色债券标准包括《气候债券标准》(CBS)和《绿色债券原则》(GBP)。2007年6月,欧洲投资银行发行首单绿色债券,早期的绿色债券多由超国家机构发行,但近年来多个国家开始发力,累计发行规模后来居上。截至2021年底,累计发行绿色债券最多的前10个国家中,来自亚太地区的只有中国和日本,其余均为欧美国家。截至2021年底,全球累计发行绿色债券15988亿美元,其中发达市场贡献73%,新兴市场贡献20%,其余7%由超国家机构发行。从募资用途来看,绿色项目目前主要集中于能源、建筑和交通等行业。从发行货币来看,欧元和美元分别占已发行绿债规模的40.9%和31.7%,远超其他货币,而人民币的占比为9.5%,排名第三。
国内绿债基础设施。2022年7月29日,在央行和证监会指导下,由绿色债券标准委员会制定的《中国绿色债券原则》正式发布。《中国绿色债券原则》的亮点包括:1、充分尊重国际通行标准,参考国际资本市场协会(ICMA)发布的《绿色债券原则》(GreenBondPrincipals,GBP)等相关规定;2、明确绿色债券的募集资金需100%用于符合规定条件的绿色产业、绿色经济活动等相关的绿色项目;3、发行人应开立募集资金监管账户或建立专项台账,对绿色债券募集资金到账、拨付及收回实施管理,确保募集资金严格按照发行文件中约定的用途使用,做到全流程可追踪;4、明确了绿色债券品种的具体范围。
国内绿债市场发展。2021年绿债市场爆发式增长,2022年延续增势。我国绿债的标准化文件始于2015年末,因此我们考察2016年以来的国内绿债市场。2016-2020年,国内绿债的年度发行规模均在2000亿元左右,且整体保持稳定,市场处于平稳发展阶段,但2021年以来,发行规模则是登上了新的台阶,全年信用类绿色债券总发行规模达到5442亿元。2022年截至7月末,信用类绿色债券发行规模4206亿元,净融资1421亿元,全年来看,有较大的可能性超过2021年的峰值。
股市
银河证券:
市场环境的转变:海外“类滞胀”,甚至“滞胀”压力加剧,各国央行(日本除外)“争先恐后跑步式”加息,全球进入利率上行时代,经济衰退担忧加剧。近期大宗商品价格明显回落,大类资产价格波动加剧。国内上游输出成本压力减小,并逐步向中下游传导。二季度,疫情对国内经济增长的负效应较明显,但目前已明显修复。
政策面持续“稳预期”:7月,政策面不断释放“稳增长”信号,三季度是今年稳住经济的关键时段,7月28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更是延续了今年以来政策面“稳中求进”的强信号,涉及多行业、多领域。
市场流动性的转变:宏观层面,近期流动性总体充裕,M1、M2同比增速均超预期,但结构仍待改善;中观层面,7月北向资金整体净流出,两融数据显示,A股市场近期弱势震荡;指数层面,近期仍是中小盘股行情优于大盘蓝筹股;行业层面,结构性收益机会仍占优,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机械设备、轻工制造等波动较大。
行业估值的转变:截至7月29日,与4月26日估值水平相比,从PE(TTM)来看,估值修复幅度较大的行业依次是汽车、机械设备和轻工制造,估值下修行业依次是煤炭、综合、银行和医药生物;从PB(LF)来看,估值修复幅度较大的行业依次是交通运输、机械设备、国防军工、汽车等行业,而且仅银行和食品饮料行业PB估值下修;从每股盈利EPS(TTM)来看,煤炭、综合、有色金属、医药生物、美容护理等行业EPS增幅高于10%,而农林牧渔、房地产、轻工制造、社会服务等行业EPS降幅均高于10%。
市场风格与情绪的转变:截至7月末,此轮反弹行情中,小盘股优于大盘股,成长股优于价值股;从行业来看,电力设备、汽车、机械设备、国防军工、有色金属等行业反弹幅度均高于30%;其余行业,除房地产和银行以外均实现上涨反弹。年初至今,一级行业中,仅煤炭(20.96%)、汽车(1.68%)、综合(0.36%)三类行业实现正的收益率,其余行业收益率均为负值;电子、传媒、计算机等行业累计跌幅较大。从换手率分析,建筑材料、交通运输、建筑装饰、商贸零售、房地产等行业换手率在4月26日之后明显逐渐下降;环保、通信、计算机等行业的换手率则变化较小,整体窄幅波动,为此轮反弹行情中的非热门行业。
A股市场投资机会的“变”与“不变”:A股上市公司半年报披露缓慢,透露了不确定性中的确定性。我们认为,未来结构性收益机会仍占优,具体涉及高景气的新能源赛道(含风电、光伏、水电、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等)、基础设施建设主题板块、消费板块(食品饮料、医药、交运等行业)、国产替代科技创新主题;上游能源品、农业板块、国防军工等。可适当关注优质地产企业。
渤海证券:
投资要点:
宏观方面,国内经济方面,出口端短期仍强势,但全球需求回落的影响叠加高基数影响,下半年出口承压;地产端,购房群体对房市、尤其是期房市场缺乏信心,其疲弱态势暂难扭转;消费端,疫情扰动趋弱和常态化核酸后,消费场景逐渐打开,存在疫后内生反弹动能。而最新PMI数据显示市场需求较为疲弱,对生产端形成明显抑制。政策端,政治局会议弱化全年经济工作目标背景下,下半年将难以出台超大规模刺激政策,下半年经济工作将侧重于对“质”的要求。
海外流动性方面,美联储加息靴子落地,鲍威尔释放鸽派言论。预计接下来三次议息会议的加息空间大概率不超过100BP,因而通胀数据若不再超预期,美联储逐步放缓加息力度仍是可期的,美联储加息步伐最快的阶段或已过去,有望降低国际流动性风险。国内方面,当前国内的流动性水平无疑是相对宽松的,考虑到当前的经济压力与财政支出增量预期变化,我们认为流动性还将维持在相对宽松的水平。对于股市的流动性而言,北上资金、两融及产业资本的情况都呈现一定压力,短期新发公募基金份额的恢复有助于带来一定增量,不过其持续性还将受到市场赚钱效应的影响,而存在反复。股市的流动性的改善还存在不确定性。
基金仓位方面,二季度主动偏股型基金规模增加至6.9万亿,权益仓位抬升至86.7%,处于历史高位水平。板块方面,创业板遭到减持,与此同时,主板的配置比例明显抬升。行业方面,在增配高景气板块的同时,还沿着“消费修复”方向进行了布局。具体而言,增配了汽车、社会服务、美容护理等等可选消费板块,其定价权也明显抬升。与此同时,继续加仓新能源板块。
策略方面,市场的业绩端的支撑伴随经济目标的弱化而有所减弱。估值端虽承受一定压力,但估值水平相对便宜,且流动性总量相对宽松,在避险情绪消失后,估值还有回升的可能,因此我们对行情的走势并不悲观,市场延续震荡市的可能性较高。而对于外部风险的影响,考虑到管理层在政治局会议上将“保持金融市场总体稳定”列为了“全方位守住安全底线”中的一项。因此市场不具有持续调整的空间,待恐慌情绪释放完毕,市场将逐步开启修复,对此投资者要站在风险回报的视角进行权衡。在风格层面,我们延续对上证指数、科创板、北交所的看好。考虑到经济政策对“质”的要求正在上升,因此建议在仓位配置上,增大对科创板、北交所等偏成长类板块的配置。
行业配置,基于对8月偏震荡行情的判断,可重点关注以下主题性机会:(1)经济工作偏向于“质”下,或受新基建、数字经济等催化的计算机、通信行业;(2)受能源革命推进下,供需紧缺的上游资源品:煤炭、石油石化、有色金属;(3)博弈中长期猪周期拐点以及粮食安全下的农林渔牧行业。
标签: 郑州煤电股吧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