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币换算,台币换算港币
1950年,台湾岛上的总人口只有700余万,其中200万是49年迁移到台湾的移民。至于台湾本土人,最多不过500万。但在二战期间,就是这么500万人却有100万在位日军服务。其中的20多万台湾青年穿上了日本军服,为日本而战。而他们的对手是美国和自己的祖国中国。
台籍日本兵人数统计表 :军属,军夫 (1937年~1945年) 126750名 。军人 (1942~1945年) 80433名, 总数 207083名 ,阵亡人数 30304名(15%)
以上为日本厚生省统计资料. 不同文献的相关数字有异,并不相符台籍日本兵,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1942年-1945年)被日本殖民政府征召去服兵役的台湾人。“台籍日本兵”在相关文献中有种种不同的称谓,除了“台籍日本兵”、“台湾人日本兵”、“台湾人原日本兵”、“原台湾人日本兵”等称谓以外,由于在1944年9月以前这些军人在名义上是以“志愿兵”的形式征召的,所以也有人用“台湾特别志愿兵”这个语汇来指涉这些军人。
至日本投降为止,总计台湾人当日本兵的人数有8万多人,而被征为军属(含军夫)的,更多达126,700多人,共20多万人.此外,还在校读书的青年学生,也必须参加“学徒兵”。整体而言,台湾人为了日本打所谓的“大东亚圣战”而战死的军人及军属,总计有3万多人
在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以前,当时属于日本殖民地人民的朝鲜人、台湾人并没有服兵役的义务。不过,客观而言,朝鲜2,140万左右的人口,委实是一大人力资源。因此,1938年2月,由于“陆军特别志愿兵令”的发布,日本首先在朝鲜实施志愿兵制度
在台湾,与朝鲜同性质的“陆军特别志愿兵制度”在1942年才实施。不过,早在1937年秋天,台湾的殖民当局即已开始征用军夫以担负军中杂役。随著日本对华战争的提高与扩大,台湾人也被征调为翻译人员,经训练后负责福建话、广东话与北京官话。在战争期间,由于台湾的军夫以及翻译人员的数目被列为军事机密,所以从一般资料中无法得知总人数.
在“陆军特别志愿兵制度”开始实施以后,台湾人对于志愿兵制度的反应算是相当热烈。在1942年,共有425,921个台湾人应征1,000左右的志愿兵位置,约等于100个男子中即有14人申请(占当时台湾成年男性总数的14%)。第二回的志愿人数更多,共有601,147人应征1,000左右的位置.
台湾的“海军特别志愿兵制度”在1943年与朝鲜同时实施。第一回有316,097人申请3,000个训练生徒的位置。由于征兵制度实施在即,海军志愿兵制度在1944年废除,陆军志愿兵制度则在1945年废除。至此为止,共有16,500个台湾人 --- 其中陆军志愿兵约5,500人,海军志愿兵约11,000人 --- 加入日本军队作战。
台湾的全面征兵制度在1945年年初实施,同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
据日本厚生省在1973年的统计资料显示,自1937年到1945年为止,“台湾总督府”总共招募了军属,军夫126750名,从1942到1945年则征募了军人80433人,合计共207083名;这20多万人中有30304人在战场上阵亡,约总数的15%。
在这些战死者当中,共有2万8千名战死的台籍日本兵被供奉在日本的靖国神社。此外,在台湾新竹县北埔乡的济化宫里亦供奉着33,000多名台籍日本兵(与日本厚生省统计的阵亡人数30304名不符),李登辉的大哥李登钦亦以日本名字“岩里武则”名列其中;日本靖国神社与台湾济化宫的台籍日本兵有重叠。
台籍日本兵在日军中的地位变迁
二战时期台籍日本兵经历了从“军属、军夫”身份到“军人”身份的演变。
台湾是日本于甲午战争后从中国清朝手中夺得,台湾民众以汉人为主体,且在被日本占领后台湾人多次武装反抗。由于担心台湾人在中国战场上会倒戈,日本对让台湾民众参加日军一事一直有所顾忌。
并且军人在日本是一个荣誉的身份,因此日本初期并不情愿让他们眼中的“二等人”———台湾民众当军人,而是作为“军属、军夫”。按照“军人、军犬、军马、军属、军夫”的排序,“军夫”最为劣等。(注: 军属是当时日军用语,乃日语“军人佣人”之意,非汉语的“军人家属”之意. 军夫 亦是当时日军用语,非军夫之误。)
只能当"军夫,军属"时期 (1937年9月~1942年1月16日)
中日开战后,日本为了应付中国战线的日军军需物资补给工作,在1937年9月开始征召台湾人充当不具备正式军人身份的军属与军夫。第一批台籍军夫参加了上海战役(淞沪会战)。这批台籍日本兵称为“台湾农业义勇团”,在上海附近开农场,种新鲜蔬菜。随着战局的扩大,日本的"台湾总督府"又以各种名义招募台籍军属、军夫到中国战线担任物资运输、占领区工农业建设等工作,包括:农业指导挺身团、台湾特设劳务奉工团、台湾特设勤劳团、台湾特设建设团等。
1938年4月起,日本“朝鲜总督府”开始实施“朝鲜特别志愿兵制度”,召募朝鲜人以“军人”身份加入日本皇军。这代表日本政策的转变,开始动员殖民地民众投入正规作战的行列之中。由于对台湾人参军还是有所顾忌.并未在台湾采取相同措施。
1938年9月间,日本为了向台湾民众表示任何人都要为日本侵略战争付出,任何人都没有特别待遇,征用当时台北市的闻人去当军夫,筑造军用机场.包括林熊祥、颜德修(以上富户),陈逸松、李瑞汉、陈增全、吴鸿麒(以上律师),邱德金、施江南、叶猫猫、翁瑞春(以上医生),张鸿图、姜鼎元、陈金万、黄逢春(以上实业家),郭雨新、林佛树(青年知识份子)。这些闻人并未做苦工,宣传意味浓厚。
可当"军人"时期 (1942年1月16日~1945年9月2日)
在朝鲜志愿兵的表现获得日本政府肯定后,加上台湾的皇民化运动也进行得很顺利,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的1941年6月20日,日本“台湾总督府”与台湾日军司令部正式宣布,志愿兵制度将在1942年开始在台湾实施。当时日本“台湾总督府”只是宣布该政策将要施行,详细的申请方法与施行细则都未宣布,但立即获得台湾青年的热烈回响。据当时媒体报导,此项政策刚刚宣布几天之内便有700多人向台湾日军司令部和各地宪兵队提交志愿书,到8月底更突破3000名,至开战后的1942年初更达2万人以上.
1942年1月16日,日本“总督府情报部”发布《陆军志愿兵训练所生徒募集纲要》,正式接受台湾人志愿从军的申请。在该纲要中要求,年龄17岁以上、无重大犯罪、符合体位标准者均可申请。
在正式申请期间的1942年2月1日到3月10日,约有42.6万台湾人提出申请,应征1,000左右的志愿兵位置.有学者估计这相当于当时全台湾成年男性总数的14%.当时,许多台湾青年甚至以写血书的方式表达自己强烈的希望。
根据访问在世台籍日本兵的记录显示,少数人的确是在日本有形无形的压力下“自愿”参加志愿兵,大多数人确实是因为发自“内心的赤诚”而申请加入日本军队。
经过3个月的出身调查、学科笔试与口试等重重测验后,1942年6月9日,1020名检查合格者,分别在同年7月与次年1月入伍受训。
结训后,这些台籍日本兵分别在1943年4月与7月派遣至台湾军所属各部队中,其中以加入日军第48师团的留守部队者较多,并在1943年底前往东印度群岛中的东帝汶加入当时在岛上的第48师团战斗部队中;另外也有被派遣到爪哇岛、吕宋岛、马来半岛的。
战局变化使日本“台湾总督府”于1943年1月又实施第二期陆军志愿兵募集。这一回申请者数量更多,高达60万人。“总督府”坚持高标准,仅检选了其中1030名进入陆军。同年7月起开始募集,海军特别志愿兵。申请者也高达31.6万人。
在战局的节节恶化下,日本终究走上了在台湾实施全面征兵之路。1943年9月23日,台湾军司令部、高雄警备府与“台湾总督府”共同发表声明,将自1945年起正式在台施行征兵制度。在这项制度正式实施之前,日本又在台湾多次募兵,前后共招募了约4200名汉族陆军志愿兵与1800名原住民志愿兵以及1.1万名海军志愿兵,合计约1.7万名。
到了战况极端恶化的1945年1月,台湾开始正式举办征兵检查。第一批45726名受检者中,有22070名被录取。据说到日本战败为止共约20万人以上曾接受征召,但这数字应该包括曾接受征兵检查但并未正式征召入伍者。
台籍日本兵犯下的战争罪行
台籍日本兵主要从事后勤工作.但也有为数不少者在前线担任战斗员为日军冲锋陷阵,其中部份参与了日军的战争罪行。战后,据知有26名台籍日本兵因于战俘营虐待战俘被盟军国际审判庭,判成战犯,判决死刑。
战后的赔偿情况
日本战败后,日本政府在台湾发行的军用手票、保险、邮政储金等,一夕间成为废纸,无从追讨。
1977年,台湾5个民间团体,如“台湾前国军退伍军人及遗族协会”,“台日和平友好促进会”等组织开始对日本政府要求补偿金,包括当年的军事邮政储金、简易人寿保险金以及海外日本兵军饷等.日本政府也由国会立法通过并于1995年开始发放补偿金。由于台籍日本兵方面认为,金额不够,无法接受,至2005年为止仍然与日本方面进行交涉。
日本政府对台籍日本兵有差别待遇。二次大战战死和失踪的台籍日本兵有30,304名。遗属经过多年争取,20世纪90年代才得到每人日币200万(折合台币约43万元)的吊慰金。比起纯日本军的慰问金数目,相差数十倍。就日军及军属未付薪资、军事邮政储金、外地邮政储金、简易人寿保险金、邮政年金等五项给付,后来付给日本军人的是原金额的7,000倍。至于付给台籍日本兵的,则只有120倍。
2000年后台籍日本兵拿到的给付,折合台币只有两三万元。许多老兵认为受到重大侮辱,气得拒绝领取,声称“要让日本政府永远欠我们!”
标签: 台币换算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