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见问题文章正文

国创中心,国创中心是国企吗

常见问题 2022年12月28日 18:47 553 admin
理财顾问联系方式

本期《长三角人物周刊》

邀请到的嘉宾是

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

刘 庆

人物简介:

国创中心,国创中心是国企吗

刘庆,1964年11月出生,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冶金及材料工程领域专家,曾任重庆大学副校长。

现任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上海长三角技术创新研究院院长, 江苏省第十三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

今年的6月3日,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在上海正式揭牌成立。共建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是三省一市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战略,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建设,促进长三角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

技术创新、国家战略、产学研深度融合,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这些耳熟能详的词汇到底具有哪些意义?这片土地上正在推进怎样的实践?

今天走进《长三角人物周刊》的是一位长三角人——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同时也是上海长三角技术创新研究院院长——刘庆,请他为我们深度解析。

01

长三角国创中心:身负重任、应运而生

翻开刘庆的履历,经历丰富,职务繁多。除了之前提到的三个头衔,他还是江苏省第十三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他曾做过老师、搞过科研、做过管理、创办过企业,还曾在欧洲工作过7年。这些经历让他无论是对产——企业,学——大学,还是研——科研,都相当了解。这也正是当初江苏省分管领导邀请他从重庆大学来到南京,担任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的主要原因。

上任前,江苏省相关领导问刘庆,江苏最缺的商品是什么?刘庆从领导的提问中,很深刻地理解到江苏最紧缺的“商品”,就是产业升级转型所需要的“核心关键技术”。

“长三角的经济发展到今天,已经到了一个需要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要想再上一个台阶,就一定需要更多的核心技术。当初成立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就是希望能够为产业的转型升级,以及未来产业的发展持续提供技术的支撑。”

有一个词汇这两年在新闻媒体端频频出现:“卡脖子”。中国很多技术项目正被“卡脖子”,一时间,国家力量,特别是科技创新力量成为老百姓关心的话题,也是国家战略发展的重中之重。长三角地区既有丰富的科教资源,又有强大的产业基础。这一独有优势,让长三角身负重任,成为国家寄予厚望的科技创新重地。

国创中心,国创中心是国企吗

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明确指出:长三角区域要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加快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2020年3月,国家科技部提出,在“十四五”期间,将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区域发展战略,布局建设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应运而生。

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是由国家科技部批准,沪苏浙皖合作共建的综合性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创中心定位于实现从科学到技术的转化,将国家战略部署与长三角的区域创新需求有机地结合,打造助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成为国家重要的战略科技力量。

刘庆介绍说,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基于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过去7年的实践基础,“我们要把过去在江苏的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扩大到长三角区域,开展跨区域、跨领域协同创新与开放合作,以一体化的思路和举措建设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02

长三角一体化:一直在进行

长三角一体化是时髦的新名词吗?在刘庆看来,长三角的一体化发展早就开始,且已历经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的代表现象就是上海的“星期天工程师”与江浙民营企业的合作。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最先进的技术人才和资源大多集中在上海的国有企业,而当时长三角其他区域技术相对落后。上海的工程师们一到星期天,就被周边城镇的乡镇企业邀请去指导生产、提供技术支持,这种合作成就了以苏南模式为主的乡镇经济,促进了长三角工业化的开始。

刘庆说:“长三角区域的很多民营企业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最近,我访问江阴的双良集团,问他们什么时候开始做制冷机产品,他们说:就是上海的星期天工程师——704研究所中船重工的工程师到了江阴,帮助他们创建了公司,把技术带去,才有了第一代的产品。第一代产品的样机现在还在那里。”这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1.0模式。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加入WTO,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欢迎跨国公司到中国投资。很多跨国公司把总部和研发部门建在上海,把一些配套的工厂、车间或者供应链建到江浙。这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2.0模式。

刘庆认为,没有1.0就没有2.0,如果没有星期天工程师成就的乡镇经济,跨国公司也不会把工厂建在那里。有个典型的案例:比利时跨国企业贝卡尔特中国总部设在上海,把生产高质量钢丝的工厂设在了江阴,就是看中了江阴周边高速成长的民营企业、大量的熟练工人,以及配套的基础设施,这些都是建工厂的重要条件。

仔细梳理可以发现,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到现在,长三角技术一体化从未中断过,是一以贯之的、一脉相承的,并即将进入3.0时代。

“如果说1.0成就了乡镇经济,2.0让整个长三角地区成为了世界工厂,那么,3.0就是要通过上海继续扮演‘龙头’角色,联动苏浙皖地区产业发展的需求,推动整个长三角地区成为 ‘世界级产业高地’。”

03

上海:龙头·引擎

上海本就是创新的高地,产业基础好,创新资源丰富,有众多优秀的高校,一流的科研机构,顶尖的人才,龙头企业…….这些创新要素要如何发挥作用?

刘庆认为,在长三角一体化3.0时代,上海首先要做的事情是:更加开放。

“1.0时代,来上海找工程师就OK了;2.0时代,找到跨国公司老总,把工厂建在你这里;3.0时代,是要到上海找科学家,或者通过上海这个平台集聚全球的科学家。长三角国创中心总部建在上海,就是因为能够依靠上海,集聚顶级的资源。世界顶级研发机构要保持一流研发水平,他们希望知道中国这个制造业最发达的地方需要什么;世界顶级科学家,他们的发明创造一定想惠及更多的人,他们一定愿意到中国来。但是我们需要有窗口来对接,上海是最好的地方。”

除了承接、集聚全球的创新资源,刘庆认为,上海需要更加开放,要发挥其作为全球具有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的作用,必须将其创新资源与长三角现已形成的庞大的产业经济进行深度和一体化地融合。这是3.0阶段所要努力的方向。

“产业的最高端就是研发,上海应该不断强化创新策源功能,按照‘技术作为商品,研发作为产业’的理念,以市场化的方式把研发作为产业来打造,从而引领、辐射、带动整个长三角,因为研发用的是大脑,不是用土地、车间、空间,它的附加值会更高。”

此外,上海还应该发挥金融中心的作用,把科创基金规模做大,引导资本投资创新型企业,投资一些比较早期的、硬科技的、长周期的投资,如同培育种子。“它们发展壮大以后,有可能一部分会在上海在继续成长,也有可能一部分转到长三角其他区域,带动整个长三角的高质量发展。”

如何在整个长三角区域推动创新要素的畅通流动,开展跨区域、跨领域协同创新与开放合作,这就是长三角国创中心致力于做的事情。“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使命就是要成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引擎。”

04

什么是深度融合?

长三角科创一体化要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什么是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呢?刘庆解释说,在科学和产业之间有一个“死亡之谷”,跨越这个“死亡之谷”是全球的难题,有大量的科学成果最终没能实现这个跨越,因为有的科学成果完全基于兴趣出发,并没有市场;有的则是成果和产业结合的问题无法解决。

长三角国创中心的重要任务,就是跨越“死亡之谷”,成为连接科学和产业的桥梁,让科学成果真正惠及经济、惠及产业。

为此,国创中心正在构建一个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和创新生态。

建立掌握核心关键技术、有共性技术研发能力的专业研究所,持续为产业升级和发展提供关键核心技术供给。与全世界顶级高校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面向全球汇集行业专家和一流团队,加速高端资源集聚,对接企业创新需求,培养产业技术创新人才,引领产业发展。

与一批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合作成立联合创新中心,征集凝练企业愿意出资解决的技术真需求,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展产业技术应用研发和集成创新。

刘庆兴奋地勾画着国创中心的目标和计划蓝图:在未来的5年,建设100所以上的专业研究所,聚集超过5万人的研发团队;和海外、国内各100家以上的顶级的高校院所建立合作关系,每年联合培养1万名研究生;与企业共建联合创新中心1000家……一串串数字如同一颗颗发光的棋子,构成长三角科技创新的星辰大海。

刘庆特别提到,要在长三角区域建成10个创新综合体,实现创新要素的高度集聚和深度融合。

他说:“商业综合体集聚的是顶级的商家,共享的是客户。创新综合体集聚的则是顶级的创新要素,共享大脑、共享思想。”位于张江的长三角国创中心总部大楼就是首批打造的创新综合体之一,这栋25000平米的大楼里,既有顶级的科学家,也有应用技术开发人员,还有来自于龙头企业人员,产学研的融合将以接近零距离的对接来推进。

“真正的产业发展需求,可能吃个午饭的功夫就告诉了科学家,也许很快就有解决方案……创新综合体里还有投资、知识产权、人力资源等服务,能够实现有序协同创新,有效提升技术成果转化效率。”

05

拓荒者·排头兵

有人说很难定义刘庆:学者、教授、科学家、校长、企业家、改革者?刘庆说:“我其实就是一个科技工作者,对科技工作的很多环节都比较了解,我希望成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每周往返于长三角各城市之间,刘庆说,高铁已经从物理空间上真正实现了长三角一体化,自己也成了名副其实的长三角人。尽管已定居长江下游多年,其实刘庆来自于长江的上游——重庆。从上游到下游,却非“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么简单。

“我的专业是金属材料,研究钢铁和铝合金等的,钢铁都是火炉炼出来的,所以我出生在火炉重庆理所应当;钢铁要变得坚硬,一般都要冷却,我们叫淬火,所以我又去了哈尔滨;在哈工大待了7年,读硕士和博士变强了,但是钢铁一旦变强了就容易脆,所以我又到了当时的北京科技大学做博士后,这从我们专业的角度叫回火,就是中和一下,让性能达到平衡实现强韧化;但是钢铁还有一个很致命的弱点,容易生锈,所以我就去了欧洲。中国人把出国叫镀金,对钢铁来讲就是表面处理,处理后就不容易生锈,成为一个可用的工具。很多工具都是这么做出来的。”

“镀”过“金”,成为一个可用“工具”的刘庆响应当时国家科教兴国的号召,从欧洲回到北京,应聘到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任教授。在清华大学任教期间刘庆开始创业,他曾融资3000万人民币,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生产高温超导材料的公司。期间他曾筹划过一个大项目——铺设一根高温超导电缆为世博会某场馆供电。后来由于各种原因没有真正实施,但与上海的这段渊源令他难忘。绿地.香港云缦世家建筑面积约165-210㎡新奢境大宅,火热销售中,敬邀品鉴!

再后来,刘庆从清华回到老家重庆,在重庆大学做院长、副校长,直到2014年再入长三角。回首过往,刘庆有这样的感受:“我觉得过去所有经历,都是为今天来做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做准备的。也正是这些经历,让我对目前的工作充满信心。”

现在,刘庆每天充满干劲地四处奔波,一遍一遍介绍国创中心的创新体系和改革举措,马不停蹄地对接创新资源。

“现在老有人问我,怎么你每天像打了鸡血似的?因为我觉得我们在做的事非常重要。它不光关系到长三角未来的发展,也关系到整个中国产业的转型升级。只有真正实现创新要素和需求要素、产业要素深度融合,真正实现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才能为把长三角从世界工厂变成产业高地和创造高地。我觉得这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我对此充满信心!”

标签: 国创中心

发表评论

鑫投网 如有事宜请发送到:100483422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