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见问题文章正文

转型期,转型期阵痛

常见问题 2023年05月23日 10:44 111 admin
理财顾问联系方式

01

被架空的“民国时代”

人类的服饰是一面镜子,它不仅反映着某个时代的社会面貌,也折射出着装者的生存境遇和人生价值的取向。服饰一旦出现了问题,不但 整个故事的发生背景会变得悬浮和虚渺,对广大群众还会起到误导作用。

转型期,转型期阵痛

就像之前大批量民国剧涌现,给人们制造了一个民国幻象——民国是纸醉金迷的,人们都生活在租界,女性浓妆艳抹,男性西装革履。但实际上,民国时期由于其政治的特殊性,人们的价值观、穿着打扮、生活习惯大部分的时间是一片混沌,有土,有洋,还有土洋结合的。

1933年北京师范大学数学学会合影

民国男性在正式场合,主要有三种标准的衣着范式,即西式(西服、中山装、学生装等);

中式(长衫、马褂、中式布鞋);中西结合式(长衫、西裤、西式皮鞋)。

人们的生活也不尽是灯红酒绿,相反的是,人均的寿命只有三十好几岁,连年饥荒不断,贩卖人口是合法行为。人们命运多舛,多灾多难,只要活着,便已经是一种幸事。

像民国这样动荡不安的年代,是“好故事“天然的创作土壤。剧本上怎么样在此篇文章中就不过多评价了,因为确实没看过。但从服化道等视觉语言上,不难看到这些披着“民国”外衣的影视剧已经让真实的历史背景严重失真,这还不够, 近些年,这些所谓的“民国剧”服化道不但偷懒不经过严谨考究,还会为了所谓的演员偶像包袱漠视历史,盲目将人物形象服化道进行西化和韩化。

比如军阀少帅,却有着一头韩国偶像才会留的铁刘海;

民国剧《一见倾心》剧照

民国时期的女性非常流行短发,但女性角色却普遍有着一头现代波浪大卷披发,

转型期,转型期阵痛

民国剧《一见倾心》剧照

而红色的服饰,在当时故事发生的1926年时代背景下,是被大众认为只有新娘结婚当天以及妓女才会穿的衣服颜色,当时的女学生甚至连穿红袜子都是不被允许的。但剧中的女性却可以像现代社会一样随意穿大红色的上衣:

民国剧《一见倾心》剧照

有些年轻的粉丝说这是什么艺术化处理,对历史进行美化。但是,什么叫美化?铁刘海是美的,西式的历史就是美的?这不就相当于是自己明明就是个东方人,却要把自己p成深邃眼眶,欧式大双眼皮,戴蓝色美瞳,不然就觉得自己不美,这不是自己歧视自己吗?

如果现在连本土制作,我们自己中国人做的自己国家历史背景发生的故事,都能够毫不尊重历史如此随心所欲的进行西化,摒弃民族内核沦为他国的时尚复制品,我们又哪来的自信去要求国外的创作者们尊重中国历史,以及未来能够建立“文化自信”呢?

不尊重历史,就是不尊重我们自己。

02

戏服设计不是越花哨越出彩

从一开始的童年回忆《上海滩》、再到《情深深雨濛濛》、《金粉世家》,再到比较后面的《千金女贼》、《活色生香》、《老九门》、《人生若只如初见》……我们能看到的是这些电视剧的共性是都是民国言情剧,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越来越发达,预算越来越充足,民国言情剧的服装色彩是鲜艳了不少,但我们却越来越难有代入感。

像民国时期的婚纱,许多民国剧也许是为了偷懒,也许是加入了更多现代人的审美元素,说好看吧也是好看的,但就是觉得哪里有点违和,不太对劲的同时还让人记不住。

民国剧《千金女贼》剧照

反观当年的《金粉世家》,其中金燕西和冷清秋的婚纱就是历史上经过考证的民国流行款式,当年宋美龄和蒋介石结婚时穿的就是这个款式。

左:《金粉世家》剧照 右:宋美龄和蒋介石结婚照

在《活色生香》上,也出现了类似的这款头纱,但是,emmmm,怎么说呢?哪个设计的更加用心和精良,高下立判。

《金粉世家》

民国剧《活色生香》剧照

所以说,戏服设计并不是做的越花哨越出彩,更重要的是,你能否深挖出人性特征和故事背后的社会时代因素。

同样拿《金粉世家》举例,剧的整体服装设计来自香港著名设计师陈嘉仪,几乎每件都是手工制作完成的。同样的时代背景之下,不同的人物会用不同的服装细节衬托其身份性格:大嫂沉稳、二嫂张扬、曾留学日本归来的道之多、还在上学的润之……

在结合时代背景的情况下,还能巧妙的运用服装色彩学和心理学,用服装色彩来象征人物的性格或带动情节的发展。另外,我们也能看到陈嘉仪对各种服装材质、花纹、领针、袖口处的细节变化搭配功力之强大,有着非常强大的知识储备。

像汉艺国际教育的L同学,也对19世纪的欧洲不同阶层的人日常穿着和思想文化进行了调研整理,以此为背景进行了戏服设计项目的制作,最后成功获得了LCF戏服设计的offer。

汉艺 F 同学获 LCF 戏服设计 MA

03

如何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再创作

我们都知道,民国时期是我们中国历史上比较特殊的一个时期。辛亥革命的一声炮响结束了两百多年的满清王朝,也结束了华夏民族绵延千年的封建制度。服装也不再像过去那样,具有别尊卑、明登记、示名份的社会功能,是统治阶级维系社会秩序的政治手段。“去等级、兴平等”成了在民国时期顺应时代潮流的服装设计理念。

由于政治动荡,20世纪初期上海也正处于新旧并存的社会转型期,由于图像、影像、时尚杂志等传播媒介的出现,受西方文化的影响,20年代上海时尚文化开始萌芽,到了30年代,逐步进入繁盛时期。

在20年代,女性穿的花里胡哨还是会饱受争议的,很容易被冠上“娼妓”的帽子,而到了30年代,则出现了新旧交替、多元文化并存的局面。传统与时尚并存,有穿西装的、中山装的、更有中西混装的。

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对衣着打扮的看法也变得不同。之前人们传统服饰追求花纹、面料,讲究的是衣服本身——“别尊卑、明登记、示名份”的社会功能,但到了30年代,人们不再注重“衣服”本身,而是穿着衣服的“人”,衣服也开始注重合身的剪裁、流行的款式、衬人的颜色。

不管男女都开始剪掉长辫子和长发,男士流行大背头,女士流行短发,大家都要把五官和脸部尽可能的多露出来,大家开始意识到,人人都有权利追求时尚,时尚不再是女明星或者上流阶层的专属。

《上海滩》周润发经典大背头

1932年电影《南国之春》

随着时尚服装越来越繁荣,“服装设计师”这个职业也就出现了。据记载,当时最有代表性的服装设计师叫张菁英,她曾经专门去美国纽约学习过服装设计, 在回国后,她认为当时的上海时装行业还十分落后,服装店铺中的裁缝只会墨守成规的缝纫技术,并不会设计和改进,而各个新兴服装公司的裁缝虽然有想法,但又缺少前卫的设计眼光,所以导致上海的服装不是样式大同小异,就是奇装异服,不能真正满足人们的穿着需要。

张菁英女士(《上海漫画》1929 年第 43 期)

所以,她开设了自己的服装设计店铺,会根据顾客的身材、体型、性格等因素为其量身定做不同风格、不同款式的服装。因为其设计风格的独特性,很多明星富太太都会主动找上门来请他设计服装。

张菁英设计的礼服

在进行设计时,她会主张选用国货面料,她认为中国的料子有许多是极好的,做起衣服来并不会比外国料子逊色,说不定还能超过他们。就这样,时髦又不崇洋媚外的国货服装,在当时吸引了很多妇女慕名而来,她的设计在当时也加速了上海时尚服饰的发展。

借古鉴今,我们今天同样可以在时尚行业在现代设计中发扬传统文化,做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时尚。比如汉艺的L同学,用了针织、串珠、编织和一些钉珠等传统工艺,做了一个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螺钿项目,最后也获得了皇艺的面料设计MA offer。

L同学部分作品集项目展示 获皇艺、柏丽慕达、南安普顿offer

最后,想跟同学们说的是,历史虽然现在看起来离我们很远,但既然我们学的是设计学科(不管是不是戏服设计还是服装设计抑或是其他工业设计),又身在一个文明古国,那么一定要好好学习历史,思考战争、革命和一系列政治与社会体制巨变,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文化观念带来的影响。

像民国时期,从1912年到1949年,短短不过37年,却是中国服装历史中最重要的变革阶段。在这37年中,中国服装结束了古代历时千年的衣冠制度,完成了由古典到现代、中式到西式的过渡和转变。而再看到未来,人们的意识形态、价值观会发生怎样的转变?我们的设计,又该是什么样子?

借古通今,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才能看得更远。

一起看向更远

一起创造更多

标签: 转型期

发表评论

鑫投网 如有事宜请发送到:100483422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