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见问题文章正文

明伦堂,明伦堂简介

常见问题 2022年10月21日 02:08 154 admin
理财顾问联系方式

(来源:宣化广播电视台)

清朝万全都司学演变

改为宣府前卫学

1669年(康熙七年十二月)裁万全都司归并宣府前卫,万全都司学面临裁撤,护理口北道印务下北路通判黄玉铉建议:“宣府东南二路、城堡九处生童向隶司学,今裁去都司,不便以镇城之大学归并州、县之小学。请援引山西宁武等所学之例,请改司学为宣府前卫学,仍责令在城同知提调。”直隶巡抚向朝廷转报,1670年七月,朝廷同意万全都司学变更为宣府前卫学,并于次年恢复岁贡。万全都司学名称使用了238年,至此更改,但学校仍在使用。

学校第四次大修。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八月,根据工科给事中许承宣的题奏,诏“天下广修学宫以崇文教”。次年,在教授陈广文及生员王士杰等建议下重修宣府前卫学,并请下北路理饷通判王佐撰写碑记。1432年(明宣德七年)谭都督广始建文庙,名曰“万全都司学”,分别于1493年(弘治六年)、1563年(嘉靖四十二年)、1599年(万历二十七年)进行过三次大修。

改为宣化府学

明伦堂,明伦堂简介

康熙三十二年,改卫为县,设置宣化府,宣府前卫学更名为宣化府学(宣化县学也附设在此)。学宫文庙归宣化县管理。

宣化府学遇到第一次危机,办学难以为继。

1822年(道光二年)冬,李象鹍出任宣化府知府,府学教授张乐田、县学教谕刘士魁就提请修理文庙(学宫)。距离上次大修已经过了140年,学宫出现大量坍塌和危房,隐患重重,教学难以为继,府学已经多年未出过举人了。当时宣化在教育方面的重点工作是整饬书院、修葺贡院考棚。次年八月,才开始考虑维修文庙,李象鹍与时任口北道德恩倡议,会同口北三厅理事同知、府属十个州县官、教授(教谕)等官员,捐献养廉银重修学宫,宣郡人士闻风而动,数月间就募集银2070余两,制钱1730余缗。工程1824年二月开工,至八月一期完工。幸亏是中国木架结构建筑,梁或柱断了、墙倒了或是房塌了,木头框架依旧挺立,工匠们或是抽梁换柱,或依托柱体夯筑板墙,对危房和对坍塌房屋进行修复。一算账,有盈余银630余两,钱350余缗,合计有800余两。明伦堂之后原是万历年建的尊经阁,藏书万余卷,明末毁于火,遗址尚存,李象鹍就准备重建,九月他调任常山,工程搁置,但学校可以继续使用了。

继任知府喻鸿,想把工程做完。当年的尊经阁是五楹(两根立柱之间为一楹或一间,每间的宽度根据建筑规模的大小以“模数”而定),目前南门楼加围廊面阔七间。要建就要建成像眺远台(镇虏台)一样的胜景,眺远台高四丈,阁也要达到这个高度,鹤立鸡群。重新设计图纸,李象鹍留下的800多两银子显然不够了,再次募捐,历时数月,花费1200余两,1827年夏一座新阁落成。台高八尺,阁七楹,堂宽五丈,楼高计四丈。轩窗洞达,四面空阔。凭栏而望,幽冀山川苕荛耸秀,环拱回绕,与眺远台遥相呼应,在城中岿然独尊。

文庙基本恢复了万历巡抚王象乾重修时的格局。中为大成殿,五楹。殿前为露台,台两旁为各十七楹的东、西两庑。前设戟门,左右各设角门,左隅为神库,右隅为神厨。戟门外东为名宦祠,西为乡贤祠。正中为泮池,上有带护栏的石桥。西北隅为省牲所,西南隅为便门。南为棂星门,左题曰“金声玉振”,右题曰“江汉秋阳”。门外有一对石狮,门两侧以彩甓作墙,再南为大照壁。大成殿东西隅角门有二:东“节礼”、西“望道”。大成殿后(北)立屏风,大书“魁”字。再北,正中为明伦堂,有东西两斋,堂北为尊经阁,这一部分即是府学。棂星门南,临街东西各有牌坊,左为“德配天地”,右为“道冠古今”。在文庙东西边界的街道上设东、西“圣域”、“贤关”二门,门两侧有短墙封闭,墙外立有下马碑,文官至此下轿、武官至此下马。崇圣祠在学宫东院。

秋天府学竟然有5人中举,有人说是阁之功,难道君忘了当年学宫东面城墙上的魁星楼?喻鸿道:岂惟是风水之说为科第计哉?经,载天地万物之理,修齐治平之道。贤豪杰士研其理蕴,有以激发志气,开拓心胸,所为功名事业之本。

1866年(同治五年),距上次大修刚40年,鉴于学宫再次“渐形倾圮”。当时朝廷刚刚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而河南、山东、湖北一带捻军起义尚在高潮,时任口北道国英和宣化知府宋万庆再次倡议捐钱,勉强对学宫进行了维修,工程质量堪忧,乏善可陈。

宣化府学校址因水而废弃

“泮池”,是位于戟门正前方的半月形水池,意即“泮宫之池”,它是官学的标志。古代“诸侯不得观四方,故缺东以南,半天子之学,故曰泮宫。”依古礼,天子太学中央有一座学宫,称为“辟雍”,四周环水,而诸侯之学只能南面泮水,故称“泮宫”。又因孔子曾受封为文宣王,所以文庙建“泮池”。《诗经·泮水》篇有“思乐泮水,薄采其芹……”等句,意指古时士子在太学,可摘采泮池中的水芹,插在帽缘上,以示文才。泮池上一般有石桥(泮桥),考入府学、县学科又称“入泮”。

学宫半月型泮池,有三楹大小,用石头垒砌,向北再向西与宣化总兵署后的水道连通,再向西接到南北向干渠,再接城内北城墙下主渠,通过城墙下水关,引柳川河水形成支脉,水流不息,碧波荡漾。明伦堂碑云“泮池更凿注之,清流教泽以衍”。

到了乾隆年间,由于城内人口剧增,房屋日见稠密,人们又在房前屋后开荒种菜,毁坏水道,争相取水时有发生,泮池进水减少已露端倪。1780年(乾隆四十五年),举人张廷弼带头兴修学宫水道,被当作大的善举记录下来。 1824年李象鹍修学宫时,泮池水源已经成了棘手的问题。因年久失修,泮池穿漏渗水,而城内居民增多,乱建房屋,水渠逐渐淤塞,附近军民乘机据为灌溉之用,以至泮池竟然接近涸竭。古人是用毛笔写字,需要洗笔,活水成了死水、臭水,假以时日死水也不复存在,如何办学?李象鹍与时任宣化总兵海凌阿商量,从总兵署每日分流部分水供应学宫,为此重修了泮池及学校至总兵官署的水渠。当时城市水网中各处都要开口取水,财政窘迫,无力改造渠道工程,总兵官署的水也开始觉得不够用了。

明伦堂,明伦堂简介

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口北道恒福鉴于泮池再次面临干涸的窘境,与宣化知府苏多纳等会商,决定每月从道署(今区幼南侧)拨水二次,府署(今鼓幼西侧)拨水二次供给学宫。以每月之初五、十四、十八、二十七等四日为期,到时即开闸放水,不得因人事变动而更改。同时重修学宫至总兵官署后,再到这两个衙门的水渠,并命专人对水渠进行维护,责成在城理事同知负责此事。学宫长流水变成了时断时续,毕竟聊胜于无,为保住文脉,振兴宣化文化出了力。

宣化府学搬迁

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七月李肇南任宣化知府,看着破败的学宫和即将无水的泮池,回天无力,以宣化府没有府文庙的名义,决定筹资重新选址建设文庙和府学。最后选中城内东北隅,弥陀寺北、李镇抚街南侧一块地。共用银2.2万余两,于1899年秋完工。当时宣化府没有资助生员的经费,当年春天,李肇南奉命去口外清查荒地,报请直隶总督批准在盘查出的地亩中留5060亩,招佃户耕种,宣化府收租,作为府学经费;当时还有上报朝廷称沙压地、荒地,获准不用纳税,实际被人耕种的土地,累计收取税银1010余两;知府捐当年养廉银1000两,用这些钱购置学田,以租金收入拨给文庙、府学使用,部分用于资助、鼓励府学学 生。

府文庙大成殿正中奉安至圣先师孔子神位。悬着清朝历代皇帝的匾额,“万世师表”(康熙书)“生民未有”(雍正书)、“与天地参”(乾隆书)、“圣集大成”(嘉庆书)、“圣协时中”(道光书)、“圣神天纵”(同治书)、“斯文在兹”(光绪书)。省学政视察后,认为新文庙“甲于直省”。

宣化府有了文庙,府学也搬来了,原学宫的县文庙也就废置不祀。原学宫的地方废弃不用,存在了467年的原万全都司学最终落下帷幕。到了1922年,这里是一座废墟,《宣化县新志》留下四个字“今圮,待修”。

府文庙落成后,有很多白鹭来庙中树上筑巢,当地人以为是祥兆。孰料第二年即发生庚子之乱,慈禧西逃路过宣化住了5天。而知府李肇南因惹得慈禧不高兴,慈禧离开后,题诗“六年两度守宣城,辜负宣民望治情。圣庙新营崇正教,学田初设励诸生。寇君何用殷勤借?屈子翻成汗漫行。未了闾阎多少事,西风回首憾难平。”也辞职回乡。

停办宣化府学

自庚子乱后,文教几废。中外议和,实行变法。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奉令,柳川书院改名宣化府学堂,士子来学者日众。惟读经书、阅史鉴,甫脱八股旧习。

1903年初,署理两江总督的张之洞会同直隶总督袁世凯,奏请渐停科举。遵照部章,宣化当年开办中学,宣化府学堂定名宣化府中学堂。因科举为利禄所在,人们趋之若鹜,新式学校难以发展。

1904年1月,朝廷正式批准“减额减停科举,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的奏章。宣化设立县立高等小学堂。

1905年,直隶督学部院来宣化主持升府学、县学考试。考场设在旧贡院(原上谷书院),考试经义、策论,以学堂学生人泮者居多。9月2日,清政府发布上谕,宣布 “自丙午(1906年)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至此,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正式废除。

宣化府学正式停办。但宣化府文庙保留下来,1915年府文庙改为关岳庙,仍归县文庙祭祀。失去了昔日的繁华,后来文庙通往大北街的道路被民房挤占,改道,据小巷形状,宣化多了一个象形的地名:辘轳把巷。

宣化府学是秀才读书的地方,古代秀才无论老幼均称童生,诗云:读尽诗书五石担,老来始得一青衫。佳人问我年多少,五十年前二十三。这一现象已成为历史,但文脉流长。

作者简介

梁向东,祖籍河北涞源,生长于宣化。中共党员。1988年毕业于张家口农机学校。注册安全工程师、经济师。业余时间喜读书,犹爱考证宣化历史。

来源:上谷文化院

标签: 明伦堂

发表评论

鑫投网 如有事宜请发送到:1004834228@qq.com